秋分,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分”为:“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之“分”,一指昼夜平分,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有民谚如“秋分秋分,昼夜平分”;二指平分秋季,按农历来讲,“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结束,秋分正好处于秋季中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秋分,还是农业上的重要时节。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显得格外紧张。农谚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从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广西梧州岑溪市糯垌镇平炉村农民在田间种植秋种农作物荷兰豆(摄影/颜桂海)
为何把中国农民丰收节选在秋分日举行?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从节气上看,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稻谷飘香、蟹肥菊*、踏秋赏景正是大好时节。
从区域上看,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收获的时节有所不同,但多数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头。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南北方各地情况,便于城乡群众、农民群众参与,利于展示农业的丰收成果,具有鲜明的农事特点。
从民俗上看,我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大多在下半年,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现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有效载体和创新舞台。”唐志强说。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二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正是养生的时节。秋季天气干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石桥镇果农在给刚收获的金顶谢花酥梨装箱准备外运(摄影/吕忠箱)
原标题:《今日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