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你有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带着家人回村里走走看看?高明其实还有很多乡村拥有着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那里要青山绿水,那里有清新空气,那里有传统文化,那里有纯朴的人,偶尔回乡感受一下乡村气息,也是不错滴~
看到家乡的“美貌”,我们都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村才是最美的!
岑水村
↓↓↓
岑水,原名凤阳村,曾名沉水、岑溪。位于杨和镇,东北距人和圩2公里。岑水村建在镇顶岗,岗顶似凤,村舍朝南,“山南为阳”,因此取名凤阳村,又因岗脚似鳖,而鳖常伏在水底,遂改名沉水。“沉”与“岑”谐音,故名,亦称岑溪。
大塘美村
↓↓↓
大塘美,建村时取名大唐美,意为如大唐朝时那样昌盛美好,后说为今名。有联曰:“足跃龟蛇长扶毫脉,身披文武永护唐疆”。又有联曰:“溯亳州一脉之源祖德渊深任新任端任历三升隆雨化;开唐美六房支派孙枝繁衍中庚申戌科登两第振家声”。大塘村人刘觉,字希尹,明成化五年赐同进士出身。
古城村
↓↓↓
东晋末,析高要县置平兴县,县治设此。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载:“旧平兴县在高明县西三十里*村都古城坪,……今古城村。”又《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端州平兴县,西北至州八十里”。村以历史古远得名。清咸丰四年(年),发生土客之争,历史遗物荡然无存。
荔枝园村
↓↓↓
据传元至年间,张姓因逃避瘟疫迁此定居,垦荒种植荔枝,故名。明万历年间,梁姓从鹤山宅梧棠马北溪迁来,清道光年间,冯、何2姓分别从高要莲塘、更楼陀柳迁来。
*村
↓↓↓
因*姓建村,故名*村。*姓迁此建村后,继有龙、谢两姓迁入,后迁走,现村中只剩冼、伍两姓。
明洪武年间(年~年),冼姓从高要合山村、伍姓从高要县迴龙三江迁来。清顺治年间(年~年),村边建有水楼,作为保卫乡土的哨所,往更合“剿匪”的清兵路过此地,被水楼上的哨兵用箭射杀。大年初一,清兵复仇,将村中男女老少几百人统统杀光,只有几个外出当长工的幸免。清咸丰四年(年),土客之争,村民流离他乡,直至咸丰十年(年),才回乡重建家园。年5月中共在这里建立支部。
井山村
↓↓↓
又名村头。以村中有三口水井,成“山”字形排列,故名。又因村中文人众多,居附近众村之首,故名村头。村中有3个闸门:北闸为“接龙坊”,南闸为“井山坊”,西闸无名,分别有联曰:“接尽千峰秀,龙盘万代兴”;“井里升平日,山河大地春”;“南北西坊建三闸,杨何莫姓同一心”。
鲤江村
↓↓↓
原名鲤岗。以村处形似鲤鱼的土丘上得名,后演成今名。村中有7姓,清道光年间,邓姓从高要冷水,郑姓从郁南连滩、任姓从鹤山龙口、白姓从南海、冼姓从人和对川、夏姓从明城云水、罗姓分别从新兴和新圩迁此。龙潭村
↓↓↓
原名西社塘龙母。环村皆鱼塘,有四条土堤伸进村中,名四龙戏珠,其中有一塘中心浮出两个两个土墩,称龙眼,旁边青竹茂盛处称龙头,说是龙潜潭底,故建有龙母庙。门楼上书:“龙溪古道”,有联曰:“怀孟家乡远,龙溪古道长”。村含东、西二社,故原名西社龙塘母,后改今名。世周村
↓↓↓
原名继周。明成化十六年(年),因修城墙,迁至仙人山下的垃圾坪,以《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意,取村名继周。清咸丰七年迁今址,改今名。圩地村
↓↓↓
原为名称的稻谷、猪苗市场,后成村落,故名。初分上圩地和下圩地两村,又称上社和下社。后下社迁居上社,统称今名。(摄影:曾锦峰,以上各村简介摘自《高明县地名志》)
高明最美乡村、最美祠堂、最美牌坊投票还没结束,还没投的乡亲们快投上心水的一票啦~~~
另,如果亲们有自己村的祠堂、牌坊照片,也可以发来高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