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查济村志
TUhjnbcbe - 2021/4/27 11:36:00
《查济村志》凡例本志编辑体例采用横门分类、竖写史实。卷首为照片、图、序、目录、概述和大事记,卷尾为附录、编修始末和提供资料、信息人员名单。在编写体裁上,采用独立成篇、篇下设目、分类叙述,每件事都以独立的篇章来构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篇文章之间按照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由远而近来编排。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系统记述村落发展变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成果,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为探索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前进道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二、时间断限本志为查济村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为全面反映入志事物发展脉络,本志上限尽量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一般断至各村志启动编修年份,个别重大事项可延至搁笔。三、记述范围记述地域范围以下限年份的行*辖区为主。为体现中国历史名村在更大区域内的意义,可以从更开阔的区域视野记述与该村相关的内容。四、总体结构统一采用纲目体,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横排门类,纵述史实。除《中国名村志丛书基本篇目》要求的必设类目外,其余类目根据本村实际,依照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原则自行安排。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以志体为主,分以章节,收录历史事件,**领导更替等内容。五、语言文体除引用文字和附录文献资料外,统一使用规范汉字及现代语体文记述体。记事坚持秉笔直书、述而不作,只记事实,不作评论,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行文力求朴实、严谨、简洁、流畅、优美,具有较强可读性。本志中各类名称初用全称,后用简称,涉及人名,一律直书其名。六、人物载录本志设“历史名人”与“名人与名村”两个分目。“历史名人”遵循“生不立传”原则,按生年排序。只选录对本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不面面俱到。“名人与名村”收录在*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治家、艺术家等)在本村的活动和对本村发展所作的贡献。七、本志资料本志资料主要源于档案、统计、地方志、宗谱、社会调查、访问、座谈等均经考证,但未注明出处。所需数据一般采用*府统计部门数据,无*府统计部门数据时选用主管部门正式提供的数据。八、图照表格志中随文配图,图下设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图、照和表格各志统一编排序号。九、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历史上使用的计量单位,如斗、石、里、尺、磅、华氏度等,在引文时可照录,但以类目为单位首次出现时应加注。十、纪年自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纪年,均使用公元纪年。志中所称“解放前(后)”,以当地解放日为界;“新中国成立前(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年10月1日为界;“改革开放前(后)”,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年12月为界。十一、称谓记事概以第三人称角度记述。人名直书其姓名,必要时冠以职务职称。地名以现行标准地名为准。如使用历史地名,于每个条目首次出现时括注现行地名。各个历史时期的*派、团体、组织、机构、职务等均以当时名称为准。对于称谓过长而又频繁使用者,于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同时括注简称,之后使用简称。十二、数字、标点遵循国家标准和出版规定,志中数字书写以GB/T—《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准,使用标点符号以GB/T—《标点符号用法》为准。十三、注释行文中的注释一律采用当页下脚注;附载文章于篇后注明资料来源。十四、本志为泾县《查济村志》编纂委员会收集、整理、编写。任何人不得抄袭、修改和补充。十五、本凡例对于本村志编纂中的未尽事宜,均在“编后记”中予以说明。泾县《查济村志》编纂委员会(筹)概述一查济村,古名:震山九都正村。别名:查村。年隶属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查济座落于*山山脉和九华山山脉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东与泾县桃花潭镇前岸村、南冲村毗邻;南与*山市*山区新丰乡盛洪村、安居村交界;西和泾县桃花潭镇菥荻村相连;北和泾县桃花潭镇观阳村、厚岸村接壤。年面积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森林覆盖面百分之七十点四。年辖二十个村民组。村委会设水坑村民组泾查公路右侧,查济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紧邻查济村村委会。查济村建置迄今已有年,唐武德八年(),先后担任天台宰、宣州、池州、南岩刺史和工部侍郎的查伟(字文熙)退仕,举家从丹阳郡(现宣城)迁徙至泾县震山乡九都正村,后人遂称为:“查村”。建置以来,相沿直至清末民国初年。全国解放后,年改名为:“查济”。查济的“查”念“zha”,而不是“c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查济鼎盛时期,据《泾川查氏族谱》记载:“查村遮半天,人丁近十万。”查济除了“查”姓外,历史上还记录了“下八姓”:胡、沈、葛、汪、姬、牟、姚、兰姓和以及自明代以来区域划分十甲时,除了一、二、四、八、九甲为查姓外,还有三甲胡姓,五甲王姓,六甲张姓,七甲潘姓和十甲毕姓。(其中三甲胡姓属查济“下八姓”之一。)迄止年查济已有近80个姓氏入住。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咸丰年间,特别是清朝末年,由于居住地的狭隘和战乱灾害等原因,查济查氏族人被迫外流,到年解放前夕,查济查氏族人迁徙到江苏、江西、湖北、陕西、河南、浙江、北京、辽宁、安徽各地的后裔已超十万之众。清朝后期直至全国解放初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从外地逃荒逃难流落到查济的其它姓氏村民也占据了查济村民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查济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外地有识之士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乐意争当“查济村荣誉村民”,年查济村户籍人口人。(不含外来常住人口近人)查济村山脉西北条,由菥荻*龙山脉绵延西向佛回山、岑山顶、望江山,再东向旭东、碧山、塘田册、罳架山、灯盞宕、大青山、宝盖山、巴山等,村南东向为晓为岭、猎猎垅、兰家垅、西山、青龙山、胡冲山等,村中有狮子山、独山墩。查济村里平均海拔约米,最高峰碧山海拔.2米。查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查济溪流,村南岑溪(又名“济溪”)源岑山顶青龙山麓,经山墈、星吾公与村中穿村而过的许溪汇合到杨田湾、四甲里为双溪。再和村北罳架山石璧坑的石溪相汇合,东流出富春桥汇合为“三溪”而下直到巴山脚下*明坑悄然流入江海,全长9公里余,水口紧密可与震山湾(现桃花潭镇南冲村与宝峰村交接处)媲美。查济村的查氏先祖选择了许溪、石溪和岑溪三条溪水穿村而过、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作为自己的家园所在地,并经过精心、长时间的经营,使查济村落布局非常独特又神奇,村民永世安居乐业因此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三溪流中的查济村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使位于溪水之间和下游方向的田地有了天然的灌溉系统,给村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用费多少劳力,省工省时就能给村民带来旱涝保收。耕地和水天然的有机结合是查济村独特、有利的地理优势,给查济村民的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经过缜密的规划,查氏先祖把居民区集中安排在溪水中上游的沿河位置,使得家家都临水而居,形成了“夹河两岸同一家”的民居布局。并用众多、形态各异的石桥加强两岸居民之间的联系,在桥头两端又都筑有休息的条石凳和下河的石阶,以及专为洗涤用的石埠。因此两岸的住户不仅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方便,家家户户下河用水也都非常便捷。长长的溪水穿村而过,溪上一座座石桥、自清晨到傍晚都成了展示查济人安居乐业生活场景的最佳舞台——日间在桥下洗涤,夜晚在桥头纳凉。这一连串的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都是查氏祖先最初选址和经营自己家园时所预想中以使子孙安居乐业为目的、所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美景。查济进村口的财神桥处,许溪在那里转了一个S弯,星吾公那一小块居民点正好坐落在那S弯内。查氏先祖利用该处的地势高差,在财神桥下游筑了很小的一道拦水坝,它很轻松地把许溪河里的活水引到了星吾公那一块所有人家的屋后和院内,用于日常的家庭洗涤。而屋内天井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又用阴沟排到了转弯至各户南面门前的许溪下游去了。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让居住在星吾公那一块的村民生活得相当安逸。查济古村的规划,除以上利用三条溪水筑了许多的堤坝、石桥、岸埠,倒影中的房屋犹如天上宫阙。这一切为村民灌溉、出行和洗涤创造了惬意的生活场景也是一道最好的村景。查济矿产含有钼,铁,硫铁,钾,石英,溶炼水晶等矿,滑石,石灰石,大理石,*沙,地下水,矿泉资源。查济林业资源丰富,境内多竹木,林业用地亩,有林地和灌木丛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境内木本植物近种。杉、松、檫、株为普遍,茶园、板栗树遍布,尤以“青山云雾茶”为最佳。境内自然环境优越,有鸟、鱼、兽、虫各种野生动物。查济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查济境内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古建筑上的“三雕骈俪”和“壁画”装饰,一条条如“迷宫”似的巷道,以及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它们每一样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村中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查济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但更多(尤其是查姓族人)是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闻名遐迩。明成化年间始,查济人即“商贾远行,奔波四方”。当时查济人外出经商者遍及鄱阳湖、洞庭湖、长江沿线十余个省。自唐宋以来,查济查氏就以官宦望族而闻名于世,唐朝有工部侍郎查文熙,泉州刺史查美屿,礼部侍郎查存仁,江淮漕运使查虞卿,校书郎查师谟,兵部郎中查诚,宋朝有光禄寺正卿查远等均为明经登第或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尤其是查远(字念八)当年任浙江都司、光禄寺正卿时,居住在宣城敬亭山,敬亭山一度被称为“查山”。南宋后至元朝到明朝初期,查氏族人恪守祖训,放弃仕途而以经商读书为生存之本。直到明嘉靖二十二年(),查天民中举,成为查村明清时期第一位科举人士。明嘉靖二十九年(),查绛中进士,成为查村明清时期第一位进士。从此,查济人再次走上仕途之路。查济人再次步入仕途后,更为注重“重教兴学育人”的“富而重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之路,查济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期创办书院书屋十余所,兴办义学家塾,教育查姓族人为士者多明义理,士大夫多高尚行奇节。明万历年间,时任广西按察副使的查铎著述显名于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隔代传人,查铎载于“明史”和“泾县志”),他逝世后,明万历皇帝御封“理学名臣”、“青侍琐臣”,赐建汉白玉大牌坊一座立于村口。查济还有一代法学大师查绛和众多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在《省志》、《县志》入载的查有孙、查图源、查宝源、查曰俞、查国宁、查崇华、查炳华、查日华、查星五、查之屏、查钟泰等英杰志士。“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早在明清时代,查济就有一代名医查万合,最早的“种痘人”查道伦、查祥考、查南崧、查笃周、查天佑等名医。查笃周,查济名医,其中查笃周有“*见愁”之称。查祥考则精“种牛痘术”。查济人历来注重教育,从明代开始他们就创建了独特的家风教育:“震山查氏三义”――“义仓、义学、义葬”,为赈灾济困、扶危解难、助学育才、义安*灵唱响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和谐美音。他们倡办多座“书院”、“家塾”、“学堂”,为培养下一代人才谱写了一个山村文化史上的奇迹。从明嘉靖年间到清光绪年间,二名翰林,十四名文武进士,近二百名文武举人,几百名贡生,千余名秀才,京官、省官、知府、知县数不胜数。明万历年间,泾县县令李邦华在《查氏义仓记》中所言“去城西九十里有查姓,文武世家也”。无疑,这些官宦对查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推进作用。唐朝兵部郎中查城因保卫乡里之功,被谥“忠烈王”封神立庙(至今尚存遗跡);明天启年间查曰俞奉旨出使,封为“代驾王”,二王之封最为查姓族人骄傲自豪。因此查姓出会之际能敲只有“皇”家才能敲的十三开锣,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近现代查济人筚路蓝缕,不竭追寻,面对各国列强和日寇入侵,查济最后一名进士、“钦点翰林”、国会议员查秉钧放弃优越生活,毅然走向南京街头,挥毫书法拍卖,将义款全部捐出为国家购置飞机抵抗日寇。教育家、物理学家、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查谦(谱名查贵师)为中国科技教育呕心沥血,创建了“华中工学院”,并任首任院长,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科技教育人才。面对中断十余年的高考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振臂高呼:恢复高考!她的建言使中国教育制度重新迎来了新的春天。查秉钧、查谦、查全性祖孙三代正是查济人发扬查济深厚文化底蕴用于为祖国富强、科技教育救国的一个缩影。查济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们奋起反抗,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忠肠,早在年4月查济就成立中国共产*双花园支部查村分部。年6月11日在查济洪公祠成立中国共产*查村支部。在战争年代,涌现出象查光祥、查宗义、陶倫宽、金真鑫、查富新、查富英、查云山、查石林、查贵山等这样的革命烈士。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三翻阅查济的历史,查济人的先辈历来都以乐善好施闻名于世。年版《泾县志》首页中的“义举”,首条记载的就是查济人:“明宣德中,九都查图源(注:查济八甲人,查氏统宗69世)独立捐资造桥13处,置上坊渡和兰山茶庵。查宝深(注:应该是查宝源,查图源胞弟,查济一甲人)捐造石桥8处,建茶庵、凉亭多处”。县志中所说的“上坊渡”是在距查济40余公里的太元乡(泾县县城西),“兰山茶庵”是在距查济20多公里的安吴乡。它们都在查济的范围之外,与查济相隔较远。可见查济的先祖,不仅为本族人着想;而且还为本族之外的人在做好事。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来勇于奉献不图名利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令现在有些人看到后,在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不油而然地从内心感到肃然起敬!古代的查济人,其祖辈做的公益事业,其后裔都积极主动继续坚守到底。正因为如此,来往的商家客人所到之处,常常都能见到查济人的名字,而日子一久,就传出“查村遮半天”的俗语了。今天,有的人误认为“查村遮半天”是形容查济的范围之广之大;也有的人以为是指查济人抢占了别人的地盘。其实“查村遮半天”的说法,除了指查济当时的繁荣昌盛外,主要还是当年民间民众对查济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和家风风范一种最通俗易懂的赞美与褒奖。查济人历代先辈自元明时期到清嘉庆年间,共建筑4座门、3座塔、18座牌坊、座桥梁,座祠堂、座庙宇、里石板路、10余座茶亭、酒坊和上千幢古民居建筑。这是一座中国奇迹性具有神话般的农村。诚然,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峥嵘岁月里查济也多次受到自然灾害的摧残,战火的侵袭和人为的损坏,查济现仍然尚存元明清时期的建筑3座门、2座塔、2座牌坊、40余座桥梁、十余座祠堂、4座庙宇、几十座土地庙、数十里石板路和明清古民居余幢。查济解放前“粮不足自给,半皆外予补”。新中国成立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了青山水库、红旗水库和杨冲水库,有效灌溉面积达查济水田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以上。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吨,比年增加(?)吨,年农业总产值达(?)万元。查济解放前工业和旅游业产值为零,80年代后发展了食品、酿造、加工等工业门类,年,工业和旅游业总产值达(?)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百分之(?)。查济解放前直至改革开放前交通闭塞,步行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年成立查济乡人民*府后,“新查公路”、“泾查公路”开通,它们连接国道,国道和G3、G50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成为和全国各地区交流的交通纽带。二十一世纪后,在*和*府的关心下,查济新建农村公路2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组互通道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查济人继承了祖辈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弘扬了祖辈扬善惩恶的正气家风,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流中,借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中国共产*和各级人民*府的领导下,不但在农、工、商各个领域全面取得喜人成绩,她们还利用查济人祖辈遗留下的宝贵古建筑遗产,使一个原来单纯的农业村以旅游业为龙头走上了旅游发展的兴村之路。查济历史上这些乐善好施的义举,最值得现今查济人效仿和学习。年由查济村民自发组建“泾县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成立后所做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更加证实了查济人的这种美德和风范,正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发扬和光大。年11月,由查述望、查克定等20余位家住查济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中一班有识之士为了查济残存的古建筑不再遭受拆毁而受到保护,他们多次酝酿后,组建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他们一面在阻止外地人购买、拆毁“洪公祠”的同时,一面积极发动村民群众修理了麟趾桥、永丰桥、铎官桥以及进士门上下余米的河埂和清理了村中的母亲河——许溪。配合县文化局修理了如松塔、二甲祠、宝公祠和德公厅屋。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以及来查济工作和参观的外地人士,这些人和当地相关部门也纷纷支持赞助他们的公益事业。年3月19日,前安徽省省长傅锡寿来泾县视察工作,他到查济看到这种情况,马上对陪同考察的县、乡领导作出指示:“要把这一新生事物扶持起来,把古建筑保护好,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4年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已收到来自各方的捐款余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在回家乡寻根问祖时,被协会所做的工作感动,当即捐赠元给协会,他说:“请大家收下我只位住在外乡的候补会员吧!”并亲笔题写了:“查济之光发扬光大”赠予协会。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也专门赴查济拍摄了协会的活动场景,在全国宣传和推广他们保护古建筑的经验。协会的行动得到了乡亲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查济村淳朴的民风,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没有被扑灭。查济人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只干实事,不图扬名的传统文化精神,从一个小山村的侧面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她们一面为保护好这座古老村庄尽心竭力,一面又利用古建筑作为旅游开发的资源振兴查济的经济发展。查济村淳朴的民风,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没有被扑灭。查济人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只干实事,不图扬名的传统文化精神,从一个小山村的侧面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她们一面为保护好这座古老村庄尽心竭力,一面又利用古建筑作为旅游开发的资源振兴查济的经济发展。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查济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查济犹如一座千年泥埋尘封的老窖被打开,处处飘逸着诱人的醇香,惹得无数游人墨客“沉醉不知归路”。他(她)们对自然和人文相互依存、相互缠绕千余年的查济深沉地说:“查济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反复品味。……”画家对朴实无华的查济,有着原始的饥渴和创作冲动,查济春的若梦、夏的垂荫、秋的色彩、冬的雪花……既有陈丹青、王忻、鲍加、范曾等大师在这里挥毫泼墨,也有来自各地大专院校师生们实习写生。于是查济的大街小巷莺语燕喃,构成了淳朴古貌和现代新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影视界也分外青睐查济,这里不仅有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金土地》等栏目深度文化研究课题,也有唐国强、陶泽如、赵薇、夏钢(查保钢)等影视明星大腕和导演络绎不绝来到查济。特别是古建筑文物专家罗哲文、阮仪三等大师,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总监阿兰先生先后来到查济考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查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济村先后被官方和民间组织戴上等众多光环,从此查济名扬四海,游人如织。这些年查济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遵循科学发展理念,以其聪慧睿智给古村赋予新的活力和时代步伐,苦心经营,精心打造,让交通道路、信息传输、饮食生活、环境卫生、文化教育种种设施,日趋完备。泾县厚岸乡人民*府组建“查济古建筑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此让查济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古老村庄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她千年文化底蕴的魅力。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使查济看到了再次辉煌的曙光。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使查济看到了再次辉煌的曙光。查济人不但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她们还秉承了祖训:“重教兴学”、“弘扬家风文化”,9年,“第一届中华查氏宗亲联谊暨祭祖文化交流活动”在查济村举办,全国各地三百多名查氏族人来到查济——这个全国最早最大的查氏族人居住村庄,寻根问祖、畅谈亲情。从年到年,《中华查氏总谱》编委会,《震山查氏统谱》编委会,“泾县查济小学助学志愿者服务社”,“震山查氏先祖古墓群维建委员会”等这些不为名利的文化公益事业团队都在查济村诞生,她们为传承查济人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弘扬良好的家风再立新功。现代查济人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家风,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勇于担当。年,由于“查济古建筑旅游开发公司”未能履行返还查济村的旅游门票收入协议,查济村民举行了一次以“维权”为目的的“示威游行活动”。但是查济人遵纪守法、讲情讲理,以最大的让步使“维权活动”得以妥善解决。国有国史,地有方志,盛世修志,查济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她必须也要一部记载她的历史和现代发展的《村志》。《村志》就是《村谱》,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因为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吾村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新时期的查济人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她们积淀下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她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钟美毓秀、人杰地灵、文风鼎盛的文化古村。这也正应了唐代大诗仙李白对查济的赞美:“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注)注:根据《查氏宗谱》记载,唐天宝年间,李白应泾县县令汪伦之邀,来泾县桃花潭游玩时,应查师谟之邀,曾在查济碧山(又名青山)小憩一周,写下以上诗句(又说在徽州黟县碧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查济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