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在肇庆
主讲人:苏泽明,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会长。
明清期间,两广总督驻肇庆的时间长达年左右。这是肇庆在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对肇庆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两广总督的源起
明朝的官制,各省实行三司分治,布*使司主管民*与财*,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挥使司主管*事。三司互不统属,不能兼任,权归中央,听命于朝廷。但是,因为两广(广东、广西)瑶民、僮民的“酿乱”,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视。《明史·职官志二》云:“永乐二年(年),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十九年(年),遣郭碹、艾广巡抚广东”,地方文武官员均受节制。巡抚的设立,实际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
两广巡抚各有侧重。广西巡抚侧重围剿瑶、僮,广东巡抚侧重抗击倭寇。但到了正统至景泰年间(年-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两广的瑶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员的盘剥,再度举行大规模的起义。
▲僮族,即壮族。年,周恩来倡议改“僮”为“壮”。
为了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浔江、西江)水口的广西梧州。
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以镇守琢州等处署都督佥事陈旺、镇守雁门关署都指挥使翁信取代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务,主管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
这是两广设置总督的开端,乃战事的临时建制,府署随着征讨瑶民、僮民起义的战事而移驻。
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总督主理*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以及两广等四总督,而巡抚主民*、兼理*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王翱(年-年),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明代名臣。
王翱出任两广总督后,不是对瑶民、僮民的反抗斗争专恃武力镇压,而是“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明史·王翱传》)
由于当时的广西是平瑶、平僮的前线,两广总督赴任一般要经过广东肇庆,有些两广总督干脆坐镇肇庆指挥,待到局势稍为稳定后,才到广西梧州坐镇。
成化五年(年),两广总督韩雍在广西梧州创建总督府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总督府署。
嘉靖十五年(年),两广提督钱如京在肇庆府设立督抚行台。自此以后,肇庆府作为两广提督(或两广总督,或广东巡抚)的临时办公地方。
嘉靖三十五年(年),两广提督谈恺、征蛮将*王瑾“会兵于端州”,以肇庆府为行台,指挥镇压新会、恩平、新兴、泷水一带的瑶民起义,《平岭西纪略》碑载有其事,今存梅庵。
▲谈恺《平岭西纪略》碑。
嘉靖四十三年(年),德庆州泷水县罗旁山成为两广的*事主战场,又因为广东惠州、潮州海寇猖獗,外患日趋严重,而广西梧州与惠州、潮州相隔里,文檄往来与征调为难,两广提督吴桂芳便将两广提督府署从梧州迁到肇庆(今肇庆市人民*府所在地)。明嘉靖四十三年(年)六月,吴桂芳奏请朝廷,将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往肇庆,理由是:“以开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时发,相去二千里,文榜往来征调为难(*令、战报和征调*队较困难),乃徙于肇庆。”
我们说“两广总督在肇庆”就是从嘉靖四十三年(年)两广提督吴桂芳将两广提督府署从梧州迁到肇庆开始。
两广总督历史沿革
明朝景泰三年,两广始设总督。明代景泰三年(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年)迁肇庆。崇祯五年(年)迁广州。崇祯九年(年)回迁肇庆。
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雍正十二年,广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直到清朝灭亡取消两广总督。
▲清朝两广总督管辖范围。
清朝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民*务。到了清代,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方针*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
两广总督驻肇庆一共多少年?
一说两广总督府在肇庆年。一说年。一说年。其实,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年)起乾隆十一年(年),两广总督府曾几度短暂移驻梧州、广州等地。除开移驻其他城市,两广总督府真正驻在肇庆是年(其中明代约74年,清代79年),比梧州(共计约年)长、广州(共计约年)短。很多年份是年中迁来或者迁走的。
而且,这些计算方法没有把总督行台的时间计算在内。
在这一百多年里,两广总督在肇庆发生了什么大事呢?我们稍后会讲到,但在讲这些大事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明清时期肇庆府的管辖范围。
肇庆府的行*区域
洪武元年(公元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使司。肇庆府领5县1州: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及德庆州(领3县:封川、开建、泷水)。成化十一年(公元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十四年置恩平县。嘉靖五年(公元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嘉靖三十八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万历五年(公元年)升泷水县为罗定州(领东安县、西宁县),直隶广东布*使司。至此,肇庆府领:德庆州(领封川县、开建县)、高要、四会、新兴、阳江、阳春、广宁、高明、恩平等1州8县。时怀集县属广西梧州府。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顺治六年(公元年)置开平县;雍正九年(公元年)置鹤山县,时肇庆府领德庆州及高要、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开平、鹤山、封川、开建、阳江、阳春、恩平等12县。同治九年(公元年),阳江县升直隶厅,割领阳春县、恩平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光绪年间广东地图。红线内为肇庆府管辖范围,绿色板块为罗定州,紫色板块为阳江厅。
也就是说,明清期间,肇庆府曾经管辖今高要、端州、鼎湖、四会、新兴、阳春、阳江全市、德庆、封开、罗定、郁南、云安、高明、恩平、鹤山、广宁、三水的区域。直达海边。
两广总督在肇庆期间的大事
首先要说这件事,其实还是肇庆府为督抚行台时的事。
明嘉靖三十一年(2),四会县西北境(今广宁地)连年发生动乱,被压迫的汉、瑶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声势越来越大,地方官无法平定。嘉靖三十六(7)年先后由提督两广*务谈恺、王钫统率明*7万余前往镇压平乱。嘉靖三十八年,王钫及巡按御史徐楫,采纳了肇庆府知府卢璘的建议,割四会县的太平、橄榄、大圃、永义4都地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广宁就此建立,成立之后仍属肇庆府。
一,百年平瑶,始毕其功
肇庆地处岭西要冲,古代曾为西江瑶族人民聚居的中心。根据史书及肇庆府志,广东通志记载,瑶族人民在西江地区活动,最早见于隋唐时期。宋、元两代,西江瑶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处,汉族人民多数居城区和平原地方,瑶族人民仍然分布在肇庆西江两岸的山区。明初,*府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策,笼络羁縻。明代中叶,瑶民起事。特别是在粤西地区,尤以罗旁山瑶民的起事反抗规模最大,最为强烈,最为频繁。
据明史记载:“罗旁在德庆州上下江界,东西二山间,延袤七百里。东接新兴、南接阳春,西抵郁林(今广西玉林)岑溪,北尽长江(西江以北包括岭北湖南各地),万山联络,瑶僮盘踞其中。”故明代所指的罗旁山区即今天的罗定、郁南、云浮、德庆等西江沿岸地区。其中有多处瑶族山寨。
▲罗旁山区卫星图片。
正统十一年(年),即有德庆州泷水县(今罗定市)瑶族起义首领赵音旺称“将*”起事。此后百年,虽多次剿平又旋即扑起,猖獗而故,达到“广东十府残破者六”、“两广守臣皆待罪”的地步,令朝廷万分头痛。瑶谚曰:“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来。”
万历二年(),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厘订了大征罗旁的计划。万历三年(),殷正茂调南京户部尚书,明朝*府派凌云翼为两广总督。
万历四年(年)十一月,凌云翼征调两广十万大*,由广东总兵张元勋、广西总兵李锡统领,兵分十哨,十路围剿罗旁山。另外,在德庆江道设防,防瑶北渡,在广西容县屯重兵,防瑶西奔。经过四个月包围进剿,攻破瑶民山寨多处,杀死多人,俘虏男女多人。并使广西岑溪六十三山,七山、那留、连城等处瑶民纷纷逃遁。
万历七年(年),已经升任为兵部尚书的凌云翼,特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黎民表题写“华表石”三个字,命人镌刻在德庆州锦石山南面的峭壁上,并题款4行共个字自表其功。
▲西江之畔的德庆锦石山,现多称“华表石”。
▲“华表石”题刻。
罗旁山区瑶民被镇压后,明王朝为了加强这个地方的统治和管理,于是分东西二山,各以一员参将分守。并在罗旁山以东设东安县(罗旁山以东安定之意。民国四年,因与湖南东安县同名改为云浮县),在罗旁山以西设西宁县(罗旁山以西安宁之意。民国四年,因与青海西宁同名改为郁南县)。以泷水县地位适中,升为罗定州治(罗旁山平定之意),下辖东安、西宁二县,中路加强防守,周围设南乡、富霖、函口、封门四个守御千户所,屯兵防守。
二,消灭倭寇和海盗
明代倭寇为患,是一个突出的历史问题。公元到年,是日本历史上延续了多年的“战国时期”,封建领主们相互争夺,战争频繁;他们手下各有一批武士,生活无着,就到海上抢劫,成为倭寇。
从明朝早期的洪武、永乐年代开始,就有小股倭寇窜犯辽东、山东沿海,其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侵犯到沿海最繁荣富庶的江浙以及福建一带。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东南百姓深受荼*。
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也曾在广东联手抗倭。明嘉靖四十四年(年),收容残倭(被戚继光从浙江、福建击溃的倭寇)的海盗吴平,在闽粤边境骚扰。广东总兵俞大猷与福建总兵戚继光联合予以毁灭性打击,沿海倭患从此平定。同年,俞大猷前来肇庆拜见两广总督吴桂芳,随后游览了七星岩。
吴桂芳之后的两广总督谭纶也是与戚继光、俞大猷一起抗击倭寇的名将。可以说,整个明清时期的两广总督,均参与了抗击倭寇和海盗的战争。
▲广东名将陈璘像。
万历朝的宿将陈璘也是抗倭名将,与上述战役颇有渊源。他原为肇庆游击将*,在征伐罗旁山中以战功升为副总兵,代理东安县参将事宜,又在东安县因敛财罢官。万历二十年(年),日*侵犯朝鲜,因为陈璘熟悉倭寇战法,朝廷倚重其才而重新任用。他于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大败石曼子(岛津义弘),立下援朝第一功,使日本两百多年不敢再觊觎朝鲜。陈璘后来还参加了平定播州之役等大战役,累功有机会成为两广总督,但万历三十五年(年)五月,他获派镇守广东,同月八日去世,以太子太保衔祭葬于东安县莲花山(今云安县六都镇)。
两广总督府在肇庆的遗存
如今的肇庆市*府所在地是原两广总督府遗址。据史料记载,驻肇庆的两广总督府经多任总督扩建,至清代康熙年间时,已有厅堂门房、亭台楼阁、牌坊、庙宇等建筑,还有花园和假山、水池等。
▲清朝道光年间的肇庆府城图。
两广总督府内设置了三司(布*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等三司)、把总、武官、中*和府县等厅,还有坐营司、尝功所、医药局、火药局、盐*房等部门。
两广总督府由肇庆迁往广州以后,肇庆的故址仍然是两广总督府行台。清朝灭亡以后,两广总督府行台被改作海星学校,里面的古建筑被不断拆除。
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两广总督府还存有围墙、房屋等部分建筑,“总督府大门两侧的石狮,还有入口处的石阶都在。”
“文革”时“破四旧”,两广总督府的幸存建筑和石阶被毁,大门两侧的石狮幸免于难,总督府北侧的一堵围墙也幸存下来。
▲宋城墙东北角,两广总督府围墙。
两广总督府在肇庆遗有三宝:
一宝是七星岩水月宫前的那对明代石狮。它们曾经镇守两广总督府大门两侧,用两块整块的红砂石雕刻,据专家考证,“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原两广总督府门前石狮子,现存七星岩水月宫。
二宝是阅江楼。明代崇祯十年(年),两广总督张镜如以正东路石头岗上的崧台书院等建筑为基础,仿唐代江西南昌滕王阁样式,修建了阅江楼。而今的阅江楼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
三宝是清康熙皇帝手迹。清康熙四十二年(年),郭世隆到肇庆担任两广总督。郭世隆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皇帝赐给他及其两子手书。郭世隆离任两广总督,特将康熙皇帝的手书勒石刻碑,制作了6块御书碑立于两广总督府,后被移到阅江楼存放。
▲康熙皇帝御书碑,现存阅江楼。
两广总督府驻肇的积极影响
1,提升肇庆的城市建设
因为“两广总督部院署在府城东门内”,而原来肇庆府城墙较低,崇祯十四年(),总督张镜心将城墙筑高0.35丈,并改筑4门月城和增筑马路,“巍然为一方巨镇。”可见,两广总督进驻肇庆,对肇庆的城市建设有重大提升作用。总督府移驻省城后,总督府“自后失修,渐就倾圮。”
2,建立完善肇庆府地方*权
各州县的设置,前段“肇庆府的行*区划”已述。地方*权的建立和完善,对稳定肇庆府的社会秩序,促进肇庆府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3,稳定肇庆府的社会治安
如前述,两广总督的产生,本就为剿平叛乱。驻肇两广总督对辖区内的武装叛乱始终保持积极镇压态势,从而稳定了肇庆府的社会秩序。
4,沟通陆运、水运交通
万历年间,两广总督凌云翼曾在粤西建立起以罗定为中枢的粤西新驿道。
从广州到湖南、西南重要的水上商路,是从广州出发,经肇庆、德庆、梧州,再沿漓江,经灵渠到达洞庭湖;从梧州浔江向西,可达云南、贵州以及巴蜀。清乾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陈宏谋道出了广西米运往广东的事实:“广东一省,非山即海,田地本少,烟户繁庶,每年食米全仗广西运贩接济。”因此,肇庆“当两广之冲”,是沟通两广水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两广商品交流的转运站。
5,治理西江水患
明万历年间,历任总督多次主持修堤。万历四十四年()大水,高要景福堤等被水冲溃多处,修复工程由总督周嘉谟、巡抚田生金主持,召集人夫数万,历时四月,共修圩堤三十九围,填决口一百六十有七,补筑崩陷三万八百余丈,费币金八千九百两,由“官六民四”分担。
清乾隆元年(),两广总督鄂弥达主持改土为石工程,大大提高了西江堤围的抗洪能力。清乾隆七年(),中央*府认为堤围官修负担过重,又要求广东*府仍改为民修。两广总督庆丰据理力争,小的缺口由围民“自行修补,永着为例”,若大的溃决,“民力不支,”由官方给予支持。
因此,可以说两广总督在治理西江水患上有很大的功劳。
6,促进经济发展
明隆庆、万历年间,对瑶乱剿抚并施,招募流民,垦殖荒地,经殷正茂、凌云翼、刘尧梅三位两广总督的大力经营,广东瑶区进入社会经济开发的高潮。
万历四年(年),凌云翼“于肇庆城南门外设*江税厂检验并交纳税金,随撤销泷水口税卡。”表明肇庆成为沟通粤西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交通的中心,集散于肇庆的客货日益增多。
清康熙二十五年(),两广总督吴兴祚于肇庆府城开铸钱局,”肇庆成为两广钱币发行中心。
7,促进教育发展
两广总督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主要在清代。清康熙四十七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在鼓铸局旧址复建书院,取名“天章”。清代乾隆三年(),两广总督马尔泰改天章书院为端溪书院(肇庆中学前身)。在两广总督府驻于肇庆期间,端溪书院可招两广学子入学,为省级书院,一度曾是两广规模最大的学府。
对于府学或其他书院的创建,两广总督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计有仰湖书院、庆云书院、景星书院、星岩书院、松台书院等。
8,促进文化交流
两广总督驻肇期间,肇庆府是“两粤人文所交荟”之地。因为两广的官员,“每月或至多每两月,都要到这里来拜见总督,再添上各上任及去任的新旧职官,也都要和总督见面,所以来来往往的人非常众多。”仅在七星岩石崖就刻有许多外地的官宦文人留下的题咏石刻。
肇庆府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第一座城市。”正是由于两广总督驻肇,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才在年9月抵达肇庆,两广总督批准他们在城中选地建造教堂,地址是在城东崇禧塔附近。罗明坚和利玛窦把圣母像、三棱镜、钟表、日晷以及一幅世界地图在教堂展示,明代各阶层人士前往参观。
两广总督府迁驻肇庆,也促进民族的融合。据道光《肇庆府志》记载,清初肇庆城内曾设“回族营”,“在城内东北隅,东抵清真寺,西至巡凤厅左,共营房八十五间。”他们最后大多落籍肇庆,成为后来肇庆回族的主体。
明朝*府还曾从桂西调来不少兵在两广地区屯田戍守,这些兵原是僮族,后来也强征部分瑶族,经过几百年民族之间的通婚和交往,绝大多数的兵被同化了。”
完。(讲座全长2小时,本文有节选)
“西江风”讲座“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十七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