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回家路上,万打工者的摩托车日记
TUhjnbcbe - 2020/12/24 16:30:00

这群人可能是中国最后的骑士。每到过年,他们就骑着摩托车,迎风迎雨往家赶,高峰期人数超过百万。

骑行的农民工逐渐远离公众的视野。不变的是,囿于故乡与打工地之间的生活,以及那些盼望他们返乡的人。

头盔

廖常桂骑摩托车多年,从没见过手中这种款式的头盔。白底,饰以彩色花纹,印的是笔触稚嫩的彩色儿童画,已近中年的廖常桂戴起来略显违和。

南方冬季的尾巴,骑行在回家过年路上,成团寒风不断撞在图案上,这顶头盔会一直保护着廖常桂。廖常桂没在意头盔的事,以为这是今年市面上新推出的花样,他一直忙着返乡骑行的准备,归置物件。

等到快手“爱在骑中”公益活动的工作人员提醒,他才得知,头盔上的儿童画出自他大儿子之手。廖常桂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30岁父亲快一年没见到儿子了。

数百公里外的桂林,5岁的儿子一直计算着父亲回家的日子,期待与日俱增。这位小男孩从不吝啬表达亲昵,廖常桂回家第二天清晨,他起床后顾不上吃早餐,挑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对父亲说:“昨天晚上看到你回来,我很高兴。”

廖常桂没有告诉儿子,自己收到头盔时十分感动。像是家乡的大山一样,这个广西汉子朴实沉默,心里的事情只会用行动来表达,说不出口。

和廖常桂一样,在广东打工多年的廖灿有、卢永宏和廖国乐,都收到了来自故乡的礼物。孩子们拿蜡笔在画纸上画了画,由“爱在骑中”的工作人员转印在头盔上,在孩子的父亲骑行返乡前送上了这份礼物,保护父亲平安到家。很多孩子画上了一家人的画像,一些孩子会写字,画完后就用稚嫩的字体,歪七扭八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对父亲的寄语。

大家都没认出这是自家孩子的画作。来自桂林市平乐县的廖灿有觉得不可思议。他第一次意识到,女儿已经会画画了,还“画得挺好看”,廖灿有喃喃道,又忍不住笑了。

没有人责怪他们粗心。平日里,他们将家庭存放在广西故乡,只身东行打工。即便是廖常桂这类自认常“忍不住跑回家”的人,一年到头能陪在家人身边的日子依旧短暂。

他们东赴外乡挣钱供养家人,更多时候只以视频和语音通话信号的形式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手机信号接通时所能捕捉到的光影音,构造了他们对数百公里外家人的大部分了解。或许因为多听忧少听喜,有的远行者聊起家里的事情时,对家人常患的疾病、发作频率非常熟悉,脑海中检索不出孩子的画风,却也是另一面事实。

“还不如家里放牛好”

腊月十九这天凌晨4点半,广东省的太阳两个半小时后才会升起。来自广西百色的廖国乐黑夜里开车上路,跟着往广西去的摩托车大部队,一路西行。

在广东,骑行摩托车返乡的人群像候鸟,每年腊月集结,从广东迁徙到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的故乡过年。年后,他们又原路回到广东,挣钱养家。根据广东省交通部门统计,这支摩托车大*,高峰时规模超过万人。

廖国乐在19岁那年坐上开往广东的大巴车。零点左右,车停在江门市街头,廖国乐至今记得下车时,一下只看到满眼的灯,“四面八方都是,亮得我整个人都晕了。”半夜,江门街上各种灯光闪烁,人来人往,景象和故乡的小山村截然不同。“我就觉得奇怪,农村里面没有这么多灯亮着,即使在街上也没有。”廖国乐说,在村里,晚上十点就静悄悄的了。

城市里,市井生活不舍昼夜,工厂的流水线上也一样。很快,廖国乐便知晓了这层关系。他每天在厂里待12小时,早出晚归,在流水线旁站得脚软。临近年底,廖国乐兜里依旧没钱剩下,他想:“还不如家里放牛好。”

年春节前,廖国乐购置了眼下这部摩托车,同乡招呼他骑摩托车回家,一行七人,相约一路照应着返乡。那是廖国乐第一次开启一趟跨省骑行,他是新晋摩托车骑手,对数百公里的返乡之路一无所知,只知道跟在别人身后。其他六人也没比他熟路多少,靠着地图指引,七人组成的骑行小组就上路了。

有新华社记者近5年持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家路上,万打工者的摩托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