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版县志茶条:“产长行虾斗冲者名虾斗茶,色、香、味倶佳,惟稍薄耳”。此处的长行,也指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所称的长行乡,即原苍梧县属辖的广平镇…
图:网络
1
清朝同治版《苍梧县志》卷十《食货志·物产》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冲者名虾斗茶,色、香、味具佳,惟稍薄耳。”这是地方志书记载梧州本土出产的两种名茶。六堡茶,可谓尽人皆知,而虾斗茶却少有人闻。
然而,梧州却有人著书撰文大力张扬虾斗茶。对梧州本土名优特产,向外界宣传推介本属好事。但笔者发现他好心办了坏事,本来志书上记载明确的六堡和长行两个不同乡地产出的两个名茶,被著书推介者来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合二为一了。首先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吧:
其文说,据老人回忆:“虾斗茶是广东人听六堡乡音‘下头’所误,‘上坑’则误传作‘长行’。其注云:《苍梧县志》记载也是‘长行’二字,而不是‘多贤乡’对应‘长行乡’三字,以讹传讹。”
该文又说:“六堡有‘双髻顶’,古来相传‘髻顶’亦叫‘上坑’,这个‘上坑’、‘下头’的埇岭……旧时民间有‘上坑下头埇岭茶,色香味靓逢人夸’说法。这句茶谚很早随六堡茶流下广东民间传播开去。讲粤语的广东茶商将‘上坑’、‘下头’误作‘常亨’或‘长行’虾斗而流传。”
该文又说:“虾斗茶、黑石茶、芦荻茶是旧时广东茶商以高品质打造起来的六堡茶高端品种。”
该文还说:“虾斗茶是从六堡茶挑选后,以工艺制作出来的。”
上述录其几段文字,似乎既说虾斗茶是六堡产的,却又说是广东商人打造出来的。因为,“长行”是广东人口音误传六堡的“上坑”,也即双髻顶。“虾斗”也是广东人因口音所误的“下头”,也即双髻顶埇岭。按他的说法,就是因为广东人的口音误传回来,“虾斗茶”才被写入了《苍梧县志》的。
真实情况,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
2
在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的乡级行*地域名称。清代,地方建制沿袭明朝,苍梧县辖11个乡,乡辖堡、闸、甲。产茶的六堡,属辖于多贤乡。当时的多贤乡分置为头、二、三、四、五、六共6个堡,即今六堡镇为当时的第六堡所在地,故称六堡。
民国22年变更建制,多贤乡更名夏郢区,六堡成为夏郢区辖乡,六堡乡(镇)之名一直沿袭至今。同治版《苍梧县志》说“茶产多贤乡六堡”,即今六堡镇为六堡茶的原产地。
同治版县志茶条接着说:“产长行虾斗冲者名虾斗茶,色、香、味倶佳,惟稍薄耳”。此处的长行,也指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所称的长行乡,即原苍梧县属辖的广平镇。近年,国务院批复梧州市区域调整,广平镇从苍梧县划出,划归为梧州市龙圩区所辖乡镇。
广平镇居于梧州西江南面。清代同治版的长行乡地图,辖地南界岑溪木色、陀村;北至今大坡镇留塘峡;东至铜镬大山及今广平镇大笋岭和平乐分界村;西至今新地镇古卯、广平孔门交岑溪(县级市)界。广平素称“两广三县”交界地:亦即东与广东郁南县交界,西南与岑溪市、藤县交界。边界高山将广平镇围抱成U状盆谷,U形谷底是长行河的源头,流经广平往大坡镇至龙圩城区下小河开阔谷口注入西江。今即为苍海湖的源头,长行虾斗茶,本就产于这个广平镇。
3
弄清楚长行乡即今广平镇,再看看是否同治版《苍梧县志》的编修人真的会如乱点鸳鸯谱的作者所说,竟将广东人口音所误的地名也写入县志去吗?答案绝非如此荒唐。
翻开同治版县志,首卷前面就记载有编修人员的名单和籍贯。采访收集资料人员共有41人,他们全都是苍梧县本乡本土出身的举人、贡生、学正等读书人。编入志书的第一手材料全靠他们采集,其中就有多贤乡的6人,长行乡的5人。其他各乡均有。还有纂修人2人是长洲和泗化洲人。监理人为梧州古校场人。负责志书校对审读把关的是曾经出任武宣县教谕的梧州古校场人。
除了志书的监修官5人是外省籍人士外,负责总修的绅士也是梧州古校场人。这么一大批本乡本土人士参与编修县志,哪有可能辨不清“长行”和“上坑”、“下头”和“虾斗”的广东人口误,而将它写进志书中去?岂不无稽之谈?
作者错误地辨析“长行”不是长行乡,理由是志书上句“茶产多贤乡六堡”有“乡”字,而下句“产长行虾斗冲者”缺“乡”字,故推论“长行”就是广东人口误的“上坑”。
不禁令人要问:有这种随便以个人臆测而信口雌*的方法考据学术问题的吗?作者到底是否曾经静下心来浏览过这部志书?志书中记载乡地名,省略“乡”字的地方太多了,此仅举记载多贤乡与长行乡为例,其他各乡相同,无需赘述。
如卷一《图经》记载各乡地图的说明,全部省略“乡”字。
如卷五《风土志》各条记载:
“马山,在多贤头堡马田之北。”
“大径山,城西北三十里,多贤三、四堡之交。”
“天雄山,在多贤五堡,界连昭平。”
“石猪岭,城北八十里,多贤四、五堡之界。”
“又,多贤六堡后犁头山,小水东流,入东安汇石桥圩。”
“青云山……,北通冠盖,西接须罗,东南连长行,为四达之区。”
“圆光山,城南百余里长行广平圩。”
“龙塘山,长行上二堡,接岑溪界。”
“凤凰岭,在长行下头堡。”
上述都是省略“乡”字的,在志书中举不胜举。但带有“乡”字的,也不胜枚举,仅举数例。如:
“蛇山,在长行乡,蜿蜒数十丈,故名。”
“长行乡留塘陂在下二堡寨上。”
“仙人岭,在县北四十里浔阳乡,高百丈。”
“牛扼顶,在思德乡,孤峰秀立。”
乡名用为地名,古来已成通俗习惯,成为一种常识,谁都明了。如“你去广州?”非要问“你去广州市?”若省去一“市”字,是否可将“广州”生发出任何自己想象的别解呢?作者怎么会在这些常识性问题上吹毛求疵?自己荒谬,反说志书谬误?如此著文,岂不惑己惑人?
4
当你拨开这些迷雾,你还要说虾斗茶产于六堡吗?还要说虾斗茶是六堡茶吗?还要说因广东人口误而被写入志书吗?
作为著书立言之人,本应严谨真诚,尤其考据地方史实,需有依据佐证。切忌信口雌*,更不该以捏造知识来误导世人。现在,正因为该书作者的胡编乱造,不少人已经认为虾斗茶就是六堡产的六堡茶,是六堡茶的高端产品。甚至有介绍六堡茶的资料文章干脆移花接木将同治版《苍梧县志》分别记载六堡茶和虾斗茶的条目合并缩写为“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色、香、味俱佳。”岂不造成笑话!
往期精彩文章
相识恨晚虾斗茶
端午节起源地——梧州
不同的《天伦之旅》,相同的父爱
难忘在黎壁村从教的岁月
苍梧乡村记事(五):八会村电影院的光辉岁月
苍梧乡村记事(四):*牵梦萦的那条河
苍梧乡村记事(二):梨埠旧街琐忆
梧州文坛的困惑,其实…(内幕)
故乡的山苍树
第一次很紧张,但从此你都硬了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