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物质资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社交、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如今,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可以说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传染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乡村旅居:“5+2”生活方式
白居易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随着人们“避雾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越来越多,乡村生活的闲适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从城市生活到乡村生活
在不同的时期,事情往往在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过度和发展。从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阶段来看,前些年,处于中国城市化高潮阶段,大量居民涌入市区,步入了城居生活时代。随着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逐步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人们开始逃离城市的压力和氛围,急迫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
在英国,有一种说法叫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在日本,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在俄罗斯,乡村别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乡村别墅,其余的人则会选择租赁,一般租3个月……这种乡村生活方式,近几年在国内蔓延开来。
“5天城市家”+“2天乡村家”
所谓的“5+2”生活方式,就是在城市工作5天,到乡村休闲2天。
现在,游客到乡村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的环境所吸引,在当地体验城市生活所没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辽这样的省份,甚至出现了“候鸟式旅居”。
中国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来最大的休闲产品。这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有故事、有情怀、有交流。现阶段这种乡村生活的回归,已经从高端的小众化逐渐向中高端的大众化转换,其生活质量也有了高层次的品质。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根本性进步。旅游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导,会让乡村和逐渐消失的耕读文化,找回应有的价值和生命的延续。
乡村康养:“”养生体系
乡村养生是以乡村为生活空间,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拥有更多城市没有的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需求。
乡村康养五大资源
景观资源——以景养生:乡村景观经过岁月的雕琢,形成了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景观,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虫、鸟、兽,都给人以静美闲适的享受,进而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
人文资源——以和养生:乡村人文资源是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及与天、地和谐统一的相处方式,展现了乡村悠久且和谐的整体面貌,是以和养生的基础。乡村的人文魅力在于包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乡村的生活习惯、农耕体验、民俗艺术和非遗文化等可以陶冶游客的身心,增长游客的见识。
农耕活动——以动养生:以动养生是我国古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原始农耕,可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农场租赁,可利用都市人闲暇时间修身养性;科技农场,让人们在农业科技的魅力中得到养生锻炼。
饮食资源——以食养生:《*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可以说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乡村食养主要体现在时令养生和有机养生两方面。时令养生以“不时不食”为理念,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有机养生则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环境资源——以睡养生: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城市睡眠环境和乡村睡眠环境有很大差异,乡村中的各种声音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人们更容易养成健康的生物钟,进入深度睡眠,进而实现“以睡养生”的目的。
乡村康养体系
乡村康养追求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1:是指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是指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两大理论基础
3:是指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三个步骤。
6:是指生态情志养生、生态饮食养生、生态运动养生、生态起居养生、生态四季养生、生态中医/保健食品养生等六种方法。
乡村康养的5大要点近日,受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邀请,盛方咨询专家团队针对环小浪底“三市三县四区”产融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调研结束时,盛方康养专家董兴华针对小浪底康养旅游发展提出以“大生态”打造“大康养”,乡村康养的发展是环小浪底区域康养发展的关键,是环小浪底区域乡村振兴的抓手,也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从经济产业角度看乡村康养//在“健康中国”的指引下,各地发展康养产业的呼声都很高,但是成功的、经典的乡村康养项目少之又少,原因在哪呢?首先我们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乡村康养值得投资吗?我们都知道,乡村传统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就是以种地为主,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年不变价计算为元。从经济学看,以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耕,经济产出很低,这也是各地发展经济都会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原因。乡村康养,是一个以健康产业为核心,集健康、旅游、养老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体育运动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康养产业模式。是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从经济学看乡村康养把乡村除了土地外,更多的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利用起来了。同样的空间同时发展一二三产业,经济产出倍增。据不完全统计,乡村康养至少提升乡村经济3-5倍。环小浪底区域有耕地万亩,森林面积万亩,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乡村康养的发展,未来可产生几百亿的产业增加值。//从乡村振兴角度看乡村康养//1、以产业融合加速发展康养产业可以与当地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提高附加值。康养产业可以和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演变成为康养旅游业;康养产业可以和农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农产品康养品牌化;康养产业可以和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康养制造业及康养工业旅游。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运作边界,同时也会对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2、为传统产业赋能创新发展康养产业具有改造当地的传统产业的能力,为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增强当地的自我造血能力。传统的农业很难把贫困地区带出贫困陷阱,因为这种经济形态有着太多的弊端。康养产业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对于环境的高度要求以及产品产出方式使之天然具有与贫困地区的旅游业、特色产业以及传统农业的产业联系,可推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3、促进产业要素流入持续发展康养产业在推动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明显存在着一个可以长期维持的动力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存在着三种经济要素的流动:首先是外部流人的资本流,这股资本流的流入是逐利的,它也必将会以资本的形式流回;其次是技术流动;最后是信息流动。//发展乡村康养的五大要点//1、做好顶层设计。乡村康养是一个跨产业、多业态、复合型的系统工程,需要站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在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基础上,将医、康、养、健带入田园,赋予休闲农业新的功能。开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乡村康养目的地,打造集吃、住、游、购、养生、保健、疗养、康复、度假等于一体的高品质的乡村康养产业综合体。2、强化*策保障。通过加大*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发展康养产业时,*府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府应出台一系列*策鼓励康养产业发展,做好配套,通过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等方式,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土地利用、医养融合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比如,在康养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和场地资源方面,可以依法盘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用地存量,提供给社会资本用来开办养老机构,鼓励村三产预留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按照国家11个部委发布的《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精神,将乡村各类闲置社会资源整合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用房,通过合法手续,提供出来作为养老用地。3、规范标准认证。加快乡村康养相关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完善乡村康养标准体系,营造规范、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制定乡村康养基地认证办法,开发相关产品,以乡土化、景观化、体验化、生活化、情感化、演绎华为手段,建设呈现乡村自然形态、山水田园风光,集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游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康养基地,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乡土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康养地理品牌。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效降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吸引人心、增加人气、留住人才,特别是加快山区路、水、电、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相关服务,为乡村康养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5、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学习扶持力度,同时出台激励*策吸引高端人才、新乡贤、大学生、退伍*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就业,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一诺农旅规划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