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VINIVIDIVICI英雄必遇美
TUhjnbcbe - 2020/11/23 18:08:00
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09429.html

集贤元典会

坚持意味一切

公元前年,世界上的总人口估计也就不到2亿,而且互相之间隔着海洋、高山和森林沼泽。人们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亩产几千斤的杂交水稻还是多年以后的事。那时候的人类社团,需要获得更多的生存条件,就必须靠对外掠夺,既要从自然界中夺取,又要从其他部族夺取。在东西方由于获取生活资料的理念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明。

东方人,在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华夏中原。此时已经是周显王39年,周天子的统治已经形同虚设,进入了战国时代,中华文明此时也早已是稳态的农业文明,包括长江以南的各部族,在周朝分封制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分合,形成了若干个疆土边界相对清晰的诸侯国,经济的主要来源在于土地上的收获,所以自天子以下,对于土地的重要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目的也主要在于掠土。这不,公元前年,秦惠文君八年,魏惠王后5年,秦国派大将公孙野破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魏献河西北地于秦。也就是说魏国打败了,割让了富饶的河西平原给了秦国,秦国又多了一个粮仓。

而西方人,此时文明的光芒来自于爱琴海,又首推希腊马其顿。由于古希腊文化的一系列城邦多是贫瘠的山地,只能放羊和少量的粮食出产,经济活动和生活资料主要靠以橄榄油及手工艺品的贸易交换,尤其是与地中海沿岸的其他粮食产地,如迦太基(北非)、意大利等地的交换,除了交换以外,还靠抢,古希腊人并不认为海盗行为是可耻的,对于生活在爱琴海沿岸的希腊文明圈的人来说,战争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所以,至今西方史也都把那个时代称为英雄时代,英雄的意义在于能打,能带着族群的男人们打,还要能打赢,打的特牛的人,日后就被族群敬封为神,其事迹也在时间的流淌中不断被添油加醋,口口相传,从而激励着后来的少年成长为英雄。也正因为这种生活资料和财富的获取方式不同,自有历史记载的西方文明以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古地中海希腊文明的特点(也是后来继承罗马帝国的欧洲各国),虽然也对外获取领土,但获取的目的在于“占领”,即占有土地上的居民从而获得“租税”,占领的目的在于计算每年可获得的“租税”,罗马帝国时代对各行省征收1/10的税赋,也就是“什一税”。——因此我们今天读罗马史时应该注意到,罗马帝国的地中海文明存在着两种历史文化,其一是从希罗多德开始的希腊系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崇尚英雄和仰望星空的哲学的历史文化。另一个则是受尽苦难,终于熬出头的借由基督教进入罗马帝国的犹太系历史文化。而基督教文化之所以得以在罗马帝国普及,乃是由于罗马帝国本土的罗马人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被征服的民族都能心悦诚服的这种久远的历史文明,所以仅靠古希腊转化的罗马神系不能再作为各领地万民敬仰的道德和法律准绳时,一神教的基督教被选中,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历史不仅是文化记述,它还是各族群的共同认同,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它凝聚的力量会形成一个我所提出的“文化梯度”,从而对周边文明程度不及的“蛮夷”产生无形的压力,这种精神上的东西,往往比武力更容易让人屈服,所以中国人创造的词汇叫“文化”,即用历史积累的文明力量去“化”解对方,融化对方,将其消灭于无形,最后连渣都不剩,匈奴是这样,契丹是这样,满清也是这样,这种力量像极了太上老君的宝葫芦,一旦中计“叫它一时半刻,化为脓血也。”

日本人冈田英弘在研究了东西方文明之后,酸溜溜地说道“历史是一项强大的武器。正因为历史是强大的武器,没有历史的文明与有历史的文明对抗时,必须想办法创造出自己的历史,获得历史这项强大的武器。正因为这个理由,历史这项文化从发祥地的地中海文明与中国文明不断地被其他原本没有历史的文明复制,一个文明‘传染’给另一个文明。”所以,他认为20世纪至今的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对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甚至民主主义与集权主义对立,“这当中没有一个本质性的对立,现代世界真正的对立,应该是有历史的文明对抗没有历史的文明。”

于是,借着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带领着3万余马其顿士兵和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开始了让欧洲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东征。到了公元前年冬,在灭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后,开始向中亚进*,一路上各城邦望风而降,兵锋直指德兰吉亚那。公元前年,亚历山大的*队挺进原本波斯统治下的埃及。这一年亚历山大24岁。

亚历山大大帝

当年的古埃及,统治权力在于由祭司代言的神,其中就有古埃及的太阳神阿蒙。埃及老百姓并不会轻易服从打败了波斯的新来者马其顿国王,他们真正服从的是通过神官传递的神的声音。根据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观点,当人群超过人的邓巴数之后,要树立权威和凝聚力,就要靠编故事,希腊神话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亚历山大在打下埃及后,也仿效希腊神话中的两位先祖赫拉克雷斯与霍尔修斯,去到位于利比亚沙漠的“宙斯阿蒙”(ZeusAmmon)寻求神谕。传说中这两位英雄都这么做过。于是,亚历山大准备去亲自拜访位于沙漠之中的这座阿蒙神殿。亚历山大在神殿里,向神问道:“如果暗杀父亲的主谋还活着,请告诉我他的名字,作为儿子,我有义务使他受到惩罚!”但是,阿蒙之神通过神官之口回答道:“亚历山大之父不是已死的人类。”意思说亚历山大真正的父亲不是腓力,而是神这个不死的存在。翻译过来的潜台词便是上下埃及的老百姓通过神谕欢迎亚历山大的统治。于是,亚历山大愉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并在继续东征大流士的途中,在埃及的地中海岸边,找了一个地方,用剑在地上画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给人看,并指示留下人手,在这里建一个地中海世界从未曾有过的大规模海港城市,他以自己的名字将新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大城”。

公元前的年夏天,在巴比伦,亚历山大带头与1万余名手下士兵选择了同样数量的波斯新娘举行了盛大的集体婚礼,亚历山大娶的是大流士的长女。之后不久,英雄亚历山大,却因时疫暴病而亡。留下了巨大的帝国遗产和权力真空。继承者是他有智障的弟弟阿里达乌斯及他未出生的孩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四世,但在几年后,这两位继承人都先后被掌握权柄的亚历山大的生母奥林匹亚斯暗杀。马其顿帝国事实上被几位掌握兵权的地方总督所瓜分,随后被各自独立出几个王国。其中占领埃及的希腊将*为托勒密,为了与亚历山大牵连上血缘关系,以显示出继承的正统性,他让人编造出他是腓力二世私生子的“流言”,因为他曾经被选为亚历山大的童年玩伴,如此一来便又愉快的成为了亚历山大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让手下劫持了本来准备运往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遗体,在经埃及特有的技术处理之后,国王的遗体被放在一个玻璃棺中,在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即亚历山大港)公开展示。让其他的希腊人王国气得干瞪眼,只能到处供奉亚历山大的石像。这也是今天我们在很多博物馆都能看到的那种下巴胡须刮得溜光,眼睛仰向上方凝视,头发野性而飘逸,额前留有一缕天真顽皮的卷发,浑身散发出神性的那种大理石像。也许正因为英年早逝,所以人们只能看到他最辉煌的时代,符合希腊文化中的各种“英雄”的标准,至今为止也还是西方人的完美偶像。

尤利乌斯·恺撒

这种与英雄和神拉上血缘关系的传统当然地也被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罗马人所接受。时间快速翻篇到公元前一世纪,此时的罗马有一位闻名于世的人物:尤里乌斯·恺撒。在公元前69年恺撒在姑姑尤利娅的公共葬礼上作为亲人致悼词,其中正式地向公众追溯了其伟大的祖先,他提起其母系马尔奇乌斯家族可以追溯到早期罗马王国的国王安库斯·马尔奇乌斯;其父系就更不得了,可以追溯到神,这是因为尤里乌斯家族自称源自维纳斯之子埃涅纳斯的儿子尤路斯。所以,恺撒宣称:“因此,我们家族既有国王的神圣,他们拥有超越凡人的权力,同时也拥有属于神灵的尊严,就连国王也要听命于他们。”这种宣称是特洛伊人之后的做法在当时十分普遍。但到了公元前44年,恺撒把这种与神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年的2月15日,也就是3月15日恺撒被刺杀的一个月之前,罗马举行了牧神节狂欢,这个节日起源于那两个被狼奶大的孩子罗穆鲁斯和雷慕斯以及各自追随者的比赛,这一天会有两支队伍从帕拉蒂诺山的卢帕卡尔洞出发赛跑,这个洞穴就是母狼为兄弟俩哺乳的地方。两队人赤身裸体的在街上奔跑,用山羊皮做的小鞭子抽打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但在公元前44年的这次,有了第3支队伍,以马克·安东尼为首的“尤利乌斯队”,这是为了向尤利乌斯·恺撒致敬而组建的,恺撒就坐在终点的一把金交椅上,安东尼不出所料地赢得了比赛,并随即把*献给了恺撒,但恺撒拒绝接受象征王权的*,但却通过这一行为,接受了与罗慕路斯和雷莫斯兄弟俩比肩的荣誉以及神性。所以后来,在公元前42年,元老院才会颁布法令,正式封恺撒为“神”(divusJulius),在罗马市*广场为恺撒建一座神庙,并设立专门的祭司。

恺撒荣耀来自于他在权力斗争中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庞培。早在公元前60年,当时46岁的庞培与40岁的恺撒,还与克拉苏一道结成前“三头*治”盟友,第二年庞培娶了恺撒的女儿尤莉娅为妻,成了恺撒的女婿,当时恺撒出发高卢平叛时,留下的遗书其继承人就是庞培——当时如果庞培真的继承了恺撒的遗产时,会痛苦的发现自己不幸成为了克拉苏等人的巨款债务人。就是这个庞培,7年后成了最强硬的反恺撒派,两人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恺撒率*度过了卢比孔河,庞培逃离意大利,并在法萨罗斯会战之后投向自己的“受保护国”埃及,却被埃及人砍下了头颅,送给了恺撒。恺撒在《内战记》,对于此事只写下了一行文字:“我在亚历山大港,得知了庞培的死讯。”这段话译成中文有点毫无感觉,干巴巴的,但在西方,其拉丁原文,多年来一直被作为优美的文字艺术品被选进教材。与他们同时代的元老院资深议员,也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西塞罗,是这样评论庞培的:缺乏智慧。零说服力。因沉溺于娇妻而疏于*务;没有自我控制力;没有意志力,等等。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出面解决了埃及的内乱,当时的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在埃及内讧中被赶下了台,因此向其友好同盟国“罗马”哭诉,此时庞培与恺撒同时都在元老院担任执*官,因此他们在元老院认可下,召开公民大会,通过了派兵的方略,由庞培派出手下将领盖比尼乌斯和一个*团前往埃及,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帮助托勒密十二世复位。自此一来,根据当时的“江湖”规矩,庞培就成了埃及的Patronus(保护人),埃及则是clientes(被保护人)。庞培并将盖比尼乌斯和一个*团长期留住在亚历山大港。事实上,在这次与恺撒的对决中,埃及的两个现任统治者——姐姐克娄巴特拉和弟弟为庞培提供了50艘*舰作为援助。庞培扶持的老国王托勒密十二世于公元前51年病死,其遗诏中有这样两条重要内容:一、埃及由长公主克娄巴特拉和大王子共同统治;二、埃及王国今后继续作为“罗马的友好同盟”。开始时,先王的遗诏被忠实的执行了。但在庞培兵败逃往埃及这段时间里,姐姐克娄巴特拉与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发生争斗,少年国王比21岁的姐姐获得了更多优势,尤其是得到了盖比尼乌斯手下的罗马士兵的支持,姐姐被逐出了亚历山大港,正在叙利亚集结兵力准备反扑。不幸的庞培正是在此时,少年国王被希腊家庭教师和近侍蛊惑,将庞培骗上小船后砍下了头颅。这是公元前48年9月28日。

4天后,恺撒到亚历山大港。浸泡在香油中的庞培首级以及象征着他印信的金戒指被送到恺撒的面前,恺撒见此情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献上庞培首级和金戒指之后,来人向恺撒转达了由家庭教师和宦官掌权的宫廷派的意见,他们认为恺撒想要的东西既然已经到手,那就请早早离开。殊不知这样子反而是严重冒犯了恺撒,首先恺撒与庞培之争,怎么说都还是罗马人内部之争,如今,具有公民权的罗马公民,被罗马人称为伟大的庞培,被一个外族,尤其是“被保护人”给杀了,如果恺撒不予复仇回去如何交代?其次,作为罗马几百年来的国策,与埃及的关系一直被巧妙的维持在“友好同盟”的层面上,罗马人从来不设想攻打或占领埃及,这方面是考虑埃及神*一体的绝对王权统治体系,即使强行占领也不易统治,而当今的托勒密王朝之所以能延绵年,乃是借了阿蒙神庙祭司的神谕,说亚历山大乃神之子,对埃及人来说如果不是神之子,没有不死之身的能力,就不配拥有正统的统治者地位,所以当年的托勒密也是靠了编造私生子的流言,将自己说成是亚力山大的同父异母兄弟,这才勉强蒙混过关,所以罗马放过埃及,没有像马其顿叙利亚那样被列为罗马行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当把持埃及少年国王的那些人如此传递他们带有藐视的意见时,恺撒便被激怒了,因为他敏锐地认识到这已经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了,在罗马执*官心里,认为埃及之所以还是独立国家,乃是因为历任埃及国王都认可罗马霸权,并与罗马结为同盟国家的结果。所以罗马现任执*官恺撒决定在亚历山大港登陆。

恺撒在《内战记》中记述他的看法:“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现实而已。”(其实这也是西方“历史学家”常犯的通病,在为写此文而查阅资料时,发现不同人写的西方历史著作中,对恺撒这一时间的历史事实的取舍和用来佐证的观点都各不相同,“主观性”很强。在这方面不及中国二十四史。)许多年后,撰写《君王论》的马基雅弗里对此评价说,一个民族没有经过民主讨论来决定事物习惯的话,即使努力给他移植这种习惯也是徒劳。

以恺撒的英明,他应该能清楚的看透这一点,所以在亚历山大港登陆后的三日后,恺撒在埃及王宫召见两位当*者——姐姐克娄巴特拉和他的弟弟托勒密。意在对争斗的双方进行调停,调停不成则以保护人的身份进行裁定。(这也是他率领一个罗马*团在亚历山大港登陆的原因)

在等待双方到达之前,恺撒做了一件对后世的欧洲乃至当今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宣布亚历山大港为自由通商港,亚历山大里亚的所有居民都享有自由通商权。我们对当时历史陌生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这一决定的意义。恺撒的这一决定,套用现代术语,就是在整个“亚历山大港经济圈”所辐射的所有人,都具有完全平等的经济权利。而在此之前,在希腊人和犹太人之间,具有极大的不平等,犹太人一直是受欺压的一方,在人格上也被压制低人一等。因为在当时这种宣布是通过王室官员在市民广场上正式宣告并张榜公布的,所以公告之时立即生效。于是犹太人从此就将恺撒视为民族的恩人,这一点甚至表现在了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亚历山大港希腊人则对恺撒心怀不满。

在随后与姐弟俩的会谈中,恺撒作出的裁定是姐弟两尊从老王的遗诏,互相和解并且再度联手统治。我深感这是一个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是在召见姐弟俩之前便决定好的,正如前面分析的,其主要原因,一是罗马共和国需要与埃及王国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友好同盟的关系;二是恺撒不打算放任杀害庞培的主谋,如果仅支持弟弟登基,那就必难将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主持杀害庞培的“谋杀犯”绳之以法,这是罗马人所不能容忍的,在任何一个江湖上,“恩将仇报”都是不能被允许和容忍的,在游牧民族里,血仇报复甚至可以延续达数代人。

伊丽莎白-泰勒出演克娄巴特拉的电影《埃及艳后》剧照

上个世纪中叶,由伊丽莎白泰勒出演克娄巴特拉的电影《埃及艳后》(其实应该是“埃及艳王”才准确)精心演绎了这样一个情节:一卷巨大的波斯地毯被人们猛地抽开,一个女人从中滚落出来,展示在恺撒面前,于是就像狮子扑倒猎物的逻辑一样,作为大英雄的恺撒也享有这个送上门来的尤物。应该说电影在这里还是有点瑕疵的,因为20世纪的主流社会并不像古希腊人那样习惯于赤裸身体,所以从地毯里滚落出来的泰勒,受到服装的限制而翻滚的姿势并不好看,身上穿的服装质料差错更是“可圈可点”。其实,在历史传说的版本里,克娄巴特拉是收买了恺撒的侍者藏在被褥里混进了王宫,在那里的寝宫,她施展魅力成功的“俘虏”了第一次见面的恺撒。所以历史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如果克娄巴特拉的鼻子稍微再塌一点,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在历史上,真实的恺撒就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在他年轻时出入*坛,便以债务巨大、情人巨多而著称于整个罗马城,据当时人记载估计,元老院至少有1/3的议员被他戴上了绿帽子。而恺撒也以对情人的慷慨著称。恺撒的巨额债务一是被用来举办公共事宜(如运动会)和公共工程以取悦罗马公民,另外的主要用来购买各种奢侈品来取悦情人,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情人们互相之间不仅没有妒意吃醋,而且还互相掩护、分享消息,耐心的排队等候恺撒召见。后来领头刺杀恺撒的马库斯·布鲁图,其母亲赛维亚就是恺撒最为著名的情人之一,她不仅用尽一生挚爱,更是在恺撒平定小亚细亚,实现“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VIDI,VICI)之时,写信拜托恺撒关照自己的儿子布鲁图,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恺撒也无法拒绝这样一位情人的请求,将马库斯·布鲁图带进了元老院,从而埋下了自己被刺杀的因缘宿命。(今天,我们只要买一盒美国产的万宝路香烟,总能在烟盒上看到恺撒的这句名言VENI,VIDI,VICI)

联系方式

集贤元典会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VINIVIDIVICI英雄必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