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岑溪今日快速
凌晨3点多钟,天空还是黑漆漆的一片,岑溪市波塘镇荔村的村民吴传艺却赶紧起床,他洗脸刷牙,随便扒了几口早粥,就头戴矿灯,带上提篮,骑上摩托车,瞬间消失在夜幕中。
10多分钟后,吴传艺来到村中的一座山脚下停好车后,挎上提篮徒步爬山,穿过密密的丛林,潮湿而又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掉落的树叶在地面铺起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吱吱”作响。
没过多久,借助矿灯的光亮,吴传艺看见前方树叶覆盖的地面上零零星星散落着一些大红菌,于是慢慢走过去俯下身子,轻轻拨开树叶,扒去松软的泥土,把一朵朵大红菌采摘出土后放进提篮。“采摘大红菌是一门技术活,每一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让菌丝免遭破坏,以保证来年的丰收。”
▲岑溪市波塘镇镇荔村的采菌人吴传艺
▲大红菌也叫红香菌、红椎菌、红菇等,生长在温度高、湿度大、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里,生长期较慢,数量极少,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珍稀野生食用菌。
▲和祖辈一样,吴传艺除了忙农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都会上山采摘大红菌。
吴传艺今年51岁,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有着岁月深深的刻痕。在这个大山连绵起伏的山村,他和祖辈一样,除了忙农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都会上山采摘大红菌。
大红菌也叫红香菌、红椎菌、红菇等,生长在温度高、湿度大、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里,生长期较慢,数量极少,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珍稀野生食用菌。它亮泽艳红、肉质肥厚、味道鲜美,煮成的汤鲜红香甜,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香菇之王”。在广东、福建等地,到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一直受到追捧,是盘中佳肴和送礼佳品。特别是女人坐月子时,红菌鸡汤有很好的补血功效。
▲刚摘下来的大红菌亮泽艳红
▲吴传艺和家人一起把刚采摘回来的大红菌整理干净
“由于大红菌生长需要独特的水土环境和气候,目前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所以极为珍贵。”吴传艺告诉笔者,采摘大红菌不仅要起得早,还不能盲目去找,要懂得“寻点”。在大叶栎、稠木等阔叶林里,并非随处长着大红菌,茫茫林海,只有一些地块才会生长,但生长点往往相对固定,如果这些生长点被人知道后,其他人会秘密前往采摘,所以自己心里有底都不会对外宣传。“不少大红菌生长点都是家族秘密,一代代传给子孙,不外传的。”
2个多小时过去了,吴传艺提篮里的大红菌已经装了半个篮子。这时,天空已经开始发亮,露出了一片鱼肚白。但他并没有收工,匆匆下山后又骑上摩托车到村中的另一座山上,继续在已经掌握生长有大红菌的“点”采摘。“大红菌的采摘期集中在农历四月八至农历九月初九之间,这期间,大红菌约有三到五造的生长期,平均每个生长期相隔7至10天左右。当然,大红菌的生长期还受当年的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所以,就算是最有经验的菌农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红菌的生长期。”
“每年到了大红菌的时候,村子周边长大红菌的山上,到处都是采大红菌的村民。”吴传艺说,随着大红菌价格一路看涨,现在一到大红菌采摘季节,每天都会有几十名村民进山。
采大红菌的过程非常辛苦,山林里经常没有路,荆草丛生、树木纵横。而且,穿行在深山老林里,有时也会有危险相随。年5月的一天,大雨倾盆,吴传艺在村中的一处山林刚想采摘一朵大红菌时,一条青蛇突然蹿出来,猛地朝他的左手食指狠狠地咬了一口。“幸亏当时我反应还算敏捷,飞快地用穿着的水鞋一脚踩死了青蛇后,捂着伤口快速下山。”他回到家用了祖传的外敷蛇药涂搽伤口,几天后才得以痊愈,家人这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至于在路途中遭遇蚊虫叮咬、扭伤脚、被荆棘划伤身体等意外情况,吴传艺已是习以为常。“现在我每天出去采摘大红菌,都要穿上厚一点的衣裤,携带上蚊香、清凉油等。”
不知不觉间,已是早上9点,吴传艺的提篮里已经装满了大红菌,他脸上充满喜悦之情。“今天下午我还要继续上山采摘呢!”
回到家后,吴传艺没顾得上休息,和家人一道,拿起了干布,小心翼翼地将大红菌的泥沙擦掉后,便放在一块竹筛上,然后移到简易的烘烤炉用木炭烘烤,“每一筛的大红菌需要烘烤14、15个钟头左右,中间过程中还要经常给大红菌‘翻身’,烤干的大红菌易于保存、运输和外卖。”笔者看到,烘干后的大红菌,都保持着鲜艳的红色,一副秀色可餐的模样。
▲吴传艺把整理干净的大红菌放到烘烤炉上烘烤
“大红菌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至于多少钱一斤这个很难说,需要按质论价,品质特别高的一斤卖到到多元也不出奇。”吴传艺说,他采的大红菌从来不愁销路,“随着大红菌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本地岑溪人认识,而且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如今本地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
▲烘干后的大红菌,保持着鲜艳的红色,一副秀色可餐的模样。
即便如此,吴传艺也是隐隐的担忧。“近年来,部分村民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不强,大红菌赖以生存的天然阔叶林遭日益破坏,大红菌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减少,以前我一天能采摘到5公斤的大红菌也成为了历史。在无法人工栽培的情况下,大红菌将来或许会面临枯竭的境地。”他希望相关部门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大对天然阔叶林的管护力度,只有为大红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才能让大自然的馈赠永远延续下去。
特约作者冷色调原创图文岑溪今日编辑出品(版权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