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戏曲素养,营造校园戏曲文化氛围,推进戏曲艺术发展。今天上午,岑溪市群众艺术馆到我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我校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学术报告大厅一起观看了岑溪特色戏曲——牛娘戏《抢父亲》。
表演结束后,岑溪市群众艺术馆冯子桂副馆长给现场的同学们作了关于岑溪牛娘戏的知识讲座,让牛娘戏真正的走进我们的校园,深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起到一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学校工会副主席王璐老师组织学生观看
抢父亲
本剧大概内容是讲述一位年迈的老父亲独自在家,女儿,女婿,儿媳妇为了孝顺年迈的老父亲,抢着父亲要到自己家中居住尽孝心的感人故事。
冯子桂副馆长演年迈的老父亲
孩子三人粉墨登场
抢父亲,尽孝心
牛娘戏很精彩,同学们非常喜欢
牛娘戏小知识
岑溪“牛娘剧”,又叫牛娘戏,原名叫“牛戏”、“地戏”,起源于中国祖先的春牛崇拜,是一种由舞春牛娱神活动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牛娘戏是桂东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其基本内容包括牛娘爆肚戏、牛娘戏剧目,牛娘戏音乐曲调,牛娘戏唱词和道白,牛娘戏的器乐伴奏,牛娘戏表演程式及行当,牛娘戏舞美等。
据载,自清乾隆时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戏班常年活动,剧种流传分布以岑溪为主。牛娘剧有传统剧目多个。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生、旦、老、丑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
解放前后,岑溪几平每个村子都有牛娘剧戏班,70年代市文化馆记录在案的牛娘戏班,就有多个,直到近几年,市内仍有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间牛娘戏班,有的戏班年演出—场,个别演出点一批戏班轮番演出,可以连演2至3个月,剧目不重复。
70年代以来,岑溪市对牛娘剧进行了改革、创新,形式上古朴的锣鼓干唱变成了现代配乐演出;内容上融入了时代的内容,使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相辅相成,并出现了牛娘剧剧种作家,王其鹏创作的《鸡笼》、《千金》、《亲家》等一批剧目,在区内外演出得到好评,提高了牛娘剧的知名度。
风趣、幽默的喜剧风格,已成为现代牛娘剧的公认特点。牛娘剧已载入了《中国戏曲志》。
2年岑溪被区文化厅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牛娘剧)”,同年,牛娘剧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
图文编辑:*梓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