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志愿军里的一名后勤辎重兵,茹三每次出发输送物资,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但他知道任务必须完成
“我看着黄继光誓师出战”
10月17日,97岁的茹三坐在藤县的家中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位上甘岭战役三等功勋老兵、朝鲜军功勋章以及和平万岁纪念章的获得者,指着电视屏幕对记者说:“这是毛主席,这是朱德总司令,以前我在开大会时见过他们。”
茹三是上甘岭战役三等功勋老兵、朝鲜军功勋章,以及和平万岁纪念章的获得者。记者
险些头中弹
茹三是藤县濛江镇人,年加入地下党,年4月加入了解放军第10军。年秋天,茹三接到命令,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是,作为最早的入朝作战部队的一员,茹三成为一名后勤辎重兵。他记得,在朝鲜前线,每天背着二三十斤的辎重急行军,渴了就喝溪水、雪水,甚至是战壕里积聚的雨水,饿了就吃冰冷干燥的炒面团,配菜是芝麻。
在一次行军途中,茹三所在的部队进驻友军留下的营地。放下行李,他在炊事房里意外发现了一锅香喷喷的卤水。茹三喜出望外,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战友们。大家一合计,决定制作豆腐。于是大伙都忙活起来,各种谷物杂粮都试着放一点进去。“我是四川的,按四川的做法!”“我湖北的,按湖北的做法!”……战友们七嘴八舌,手忙脚乱,经过一阵捣鼓,豆腐终于做了出来。这个半成型的豆腐不同于所有人的家乡风味却又有着所有人的家乡风味,但茹三和战友们吃在嘴里都叫好。
一天,茹三接到命令,要给前线的战士送枪械弹药,虽然从弹药库到战斗一线只有几百步的距离,但茹三不敢怠慢,快速地为前线输送物资。可是,战士们的弹药不断打光、补充、再打光、再补充……就连茹三也不记得是第几次送弹药了,但交战的僵局依然未能打破。
忽然,一连串的炮弹在茹三身边落下。惊天巨响过后,茹三的浑身都是泥土和硝烟。等他慢慢回过神来,又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而过,只要稍微偏一寸,他就脑袋开花了。茹三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回身一望,其他的战友却已是血肉模糊。“谁还活着?活着的站起来!继续送子弹!”茹三嘶吼大叫,幸免于难的战友们一个一个站了起来,大伙稍稍整理了一下,就推着辎重车继续给前线送弹药。
那天,茹三踏过上百具战友的尸体,完成了运输补给任务。“我记不清死了多少战士,也记不清活了多少战士,只知道我这个班增员了十多次,我还没记得战友们的名字,他们就牺牲在战场上了,人数最少的时候,我们班只剩下了两三个人。”
战友牺牲了
两年过去,茹三的战友牺牲了一拨又一拨。到了年10月,敌我双方围绕着上甘岭及周边区域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夺战。在40多天的鏖战中,上甘岭的山头被炮火削平了两米。作为一名辎重兵,每次出发输送物资,茹三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但他知道,任务必须完成。
当时,茹三和黄继光同属第15军的后勤兵,茹三负责运输和杂务,黄继光是通讯员,两人在军营里总能聊上几句家乡的事情。直到70年后的今天,茹三仍然清晰记得黄继光的四川口音,记得他和自己一起运过弹药,穿过壕沟,报过军情。可是在上甘岭的连天炮火之下,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和敌人死战到底才是全军上下的共同目标。无数战友为此倒在血泊之中,更多的战友又奔向血泊,每一寸土地都被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每一个阵地都在失而复得中反复拉锯。而拿下.9和.7高地,才能打开局面。
此时,茹三所在的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已经不多了,这些战友们开始誓师出发攻坚,茹三在当中看见了黄继光的身影,听到黄继光的四川口音:“誓死夺下.9和.7高地!”
他想:“如果黄继光倒下,那么下一轮就该我上了。”
10月20日破晓,前方传来了欢呼声:“我们胜利了!”。
在当天的攻击中,已经负伤的黄继光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扭转了战局,志愿军一鼓作气取得了战斗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茹三先是一阵高兴,接着又是一阵失落。能说上话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悲伤都已是奢侈。“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和这个四川的小伙聊聊家乡了。”茹三忆述着当时的情景,思絮飘了很远……(陈业漾)
年,陈彩新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跟随部队参加朝鲜东海岸的防御
“再多的敌人我们也不怕”
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杯,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96岁的陈彩新一直珍藏至今。“这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所获得的纪念品,它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10月19日,在岑溪市光荣院里,陈彩新深情地抚摸着这个“老物件”,回忆起他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经历。
陈彩新至今保留着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记者林丹莉摄
血战东海岸
年8月出生的陈彩新是岑溪市筋竹镇双担村人。朝鲜战争爆发后,陈彩新于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主动报名参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说:“从参军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生死抛在脑后了。”
陈彩新至今还清楚记得,部队从雷州半岛整装出发,一路北上直抵鸭绿江边,已是大年三十。稍作休息后,部队就过江前进,补充到五圣山前线作战。然而,到达五圣山后,战士们的行李还没来得及放下,就接到了转战命令:该部即刻出发前往东海岸,负责东海岸的防御任务。
陈彩新回忆说,到达东海岸的第一天,一切都风平浪静。第二天,情况开始有了变化,空中不时出现前来侦查的敌机。从第三天起,到处都是炮火连天。夜里,敌机从头顶飞过,连续投下几十枚照明弹,照得四周通明,一旦发现目标,敌人就用重武器扫射。到了第六天,当地群众的村庄几乎都被夷平,村民和我军战士们再也没有完整的房屋居住……
构筑防御网
“当时,连队指导员告诉我们,要积极布防,让敌人不敢进攻。”陈彩新说。于是,各个连队立即展开坑道作业,掀起了挖坑道、挖地道、挖战壕、挖掩体的热潮。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志愿军战士们实施“三班制”轮番上阵,每天不间断地抢挖防御工事。
“战友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锹修筑防御工事。我们挖的战壕约1米高、0.8米宽,非常坚固,普通的枪炮破坏不了它们,这都是战友们用双手干出来的。”陈彩新说,当时他日夜奋战抢挖工事,手掌上结下了一层厚厚的茧。
据了解,从年下半年到年4月份,在中朝部队的努力下,“三八线”正面连接朝鲜东西海岸线形成了由坑道、地道和战壕构成的防御工事网,这道防御网在随后的年夏季防御反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彩新说:“有再多的敌人来我们也不怕。”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陈彩新和战友们仍然留在朝鲜驻防,帮助当地开展战后重建,其间,他还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三等功。直到年4月,陈彩新才随部队离朝回国,并于年3月复员回乡。(林丹莉李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