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西江都市报」
位于埌南镇南部的杨村小学
面貌一新的杨村小学
杨村小学的围墙上刻印着一幅画,再现了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校内开展讨论的场景。
校内还留存着原龙华庙的数个石墩。
见习记者陈益铭
摄影:本报记者陈雨燕
“
走进藤县埌南镇杨村小学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挺直的旗杆,旗杆上高高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旗杆后方是一幢三层的教学楼,“红色铸造信念,拼搏成就人生”的校训刻在教学楼古朴的外墙上,十分显眼。
在这个处处浸润红色元素的校园里,曾建立起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的活动阵地——培才中学。年12月至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一方面以培才中学为据点,组织师生开展爱国主义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则以学校作为掩护,深入了解周边村镇情况,组建抗日自卫队,让红色种子从小小校园传播至周边村镇。
1.建立校园红色阵地
埌南镇地处藤县东南部,东与龙圩区新地镇相连,南与岑溪市安平镇接壤。从梧州市区出发,沿包茂高速转县道,大概一小时便能到埌南镇杨村小学,交通便捷。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埌南镇南面的杨村小学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因而成为国民党、日军、汉奸组织均管不到的“三不管”地带。
杨村小学校长陈策在校任教多年,对学校的历史十分清楚。他说,培才中学的建立,与中共地下党员梁治光、陈煦云等人密切相关。
年8月,日寇入侵梧州,原《梧州日报》编辑、中共梧州地下党支部书记梁治光随家属疏散至新地镇龙窝村友人李挺然家中。当时,梧州一带沦陷,日寇到处烧杀抢掠。看到人民受苦受难,梁治光认为不能束手待毙,他与李挺然研究决定,通过在杨村小学任教的好友郭季祥,在地处偏僻的杨村设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筹备工作开展过程中,梁治光与中共地下党员陈煦云、古明章取得联系,几人在原禤洲复兴中学教师陈际安家中一致商定,在杨村小学的基础上筹办培才中学,作为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立足点,以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同时可以培训干部,进一步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斗争。
当时,杨村民众得知要开办中学,不仅主动腾出房子做校舍,还献工献料帮助修葺学校桌椅。陈煦云与杨村陈姓的村民商量,从陈氏祠堂的收入中抽一部分作为办学所需经费。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培才中学于年2月开始招生,由陈际安任校长,古明章任名誉校长,梁治光任教导主任,陈煦云任总务主任。
2.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因为过于老旧,当时的校舍早已全部拆除,只剩下原龙华庙的几个石墩子,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培才中学的面貌。”陈策指着学校围墙边上数个凸起的大石墩子说道。
流逝的时光,在石墩刻下沧桑印记。根据史料记载,杨村小学位于村头龙华庙,校舍破旧,郭季祥曾带领学生开展校园环境清洁,还在学校附近的罗龙顶开辟球场与环山跑道。依托杨村小学的教室及村民腾出来的房子,培才中学也有了自己的校舍。学校办起来后,师生用红油把破旧的校舍墙壁漆得红彤彤的,还在学校大门写上“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对联。
今年94岁的村民李伟南曾是培才中学的学生,说起在培才中学的求学时光,老人激动不已。“当时,我们学校招收了两个班大概70名学生,学习环境比较艰苦,教室也破旧,来求学的都是穷苦子弟,课余时间还要自己种菜,解决吃饭问题。”李伟南回忆说,虽然求学条件艰苦,但学习氛围很好,老师会编印一些抗日救国常识的讲义在课堂上发放,讲授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及抗战形势,同学们还会一起出版抗日救国的墙报。
“经过那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对国内外形势,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对国民党的腐败,对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都有了新的认识。”李伟南感慨,在动荡的岁月里,培才中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培才中学的建立,不仅培养了抗日救国的骨干,还为日后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人才。同时,培才中学也很好发挥着“掩护点”的作用,借着“办学”这个由头,梁治光、陈煦云等共产党员不时以走亲访友为名,深入周边村镇开展调查,了解掌握当地敌、友及地形交通等情况,并深入发动群众,筹集了一批枪支弹药,为组织党的武装力量和开展武装斗争做好准备。
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由于党的工作需要,这些地下党员、进步教师先后离开杨村奔赴新的岗位,培才中学于年3月停办,陈煦云是最后一名离校的党员。
3.培才精神代代相传
据了解,在培才中学求学的70名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成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支持者,不负先辈当年“培才”的愿望。令人感慨的是,培才中学停办后,李伟南于年至年回到杨村小学担任校长,将培才中学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年,陈瑞华、陈绵昌、陈瑞均、陈礼昌等培才中学校友举办校友会。会上,校友们倡议开展募捐活动,后来共捐得7万多元,这笔款项用于建设杨村小学的教学楼,切实帮助杨村小学提升办学条件。
“培才中学的红色精神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陈策告诉记者,为了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杨村小学将“红色铸造信念,拼搏成就人生”定为校训,以“红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主题,通过讲故事、开班会等方式,将培才中学的历史告诉学生,引导学生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爱国文化。如今,培才中学旧址党史教育基地设在了杨村小学的校园内,更将光荣历史深深融进师生的精神血脉中。
“这股红色精神已经转化为带动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前进精神。”杨村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陈研说,近年来,不少从杨村小学毕业的学生走出山村学习本领,学成后又回来建设家乡,奋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带领村民找项目、拓就业、干事业。如今,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已全部脱贫,通过村里引进产业,不少村民还在“家门口”的制衣厂、电子厂找到称心的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下一步,杨村还计划持续巩固砂糖橘、油茶、龙眼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