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潘登实习生苏鑫亮通讯员唐志坚
“咯咯咯……”9月5日,天刚蒙蒙亮,岑溪市马路镇伏六村的返乡创业青年黄警瑞已经起床,舀水,搅拌饲料,喂鸡,一气呵成。
当天上午,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包装好的一批批古典三黄鸡、古典鸡蛋等主打产品,开始发往全国各地。
华灯初上,岑溪、梧州、南宁、广州等城市街头,古典三黄水蒸鸡连锁饭店里,尽管每只鸡的价格略有上涨,但座无虚席。
这3个看似独立的画面,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这是岑溪市凭借自身优势发展古典三黄鸡产业的写照。
岑溪三黄鸡是国内鲜有的经过严格系统选育、没有引进任何外来血缘的优质地方土鸡,因其毛黄、脚黄、嘴黄而得名,有着肉厚皮薄、骨酥肉嫩、味道鲜美的特点,备受食客青睐。自清末至今,岑溪三黄鸡一直深受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客户欢迎。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了百万雄鸡下广东的说法。年11月,岑溪古典鸡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岑溪市不断加大古典三黄鸡的品牌宣传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群众科学养殖,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养殖户的收入。
9月5日,黄警瑞站在山头上,看着活蹦乱跳的鸡群说:“年养殖的古典三黄鸡,今年大概能出栏2万只,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比以往外出打工强多了。”
与别人单打独斗发展养殖业不一样,原来在广东打工的黄警瑞,回家创业的起点比较高。
年8月,黄警瑞和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签订养殖古典三黄鸡合同。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与父亲利用小额信贷5万元,第一批养殖羽,种苗、饲料、技术都由公司提供,出栏时全部由公司保价回收,纯利润4万多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
黄警瑞的成功,得益于岑溪市壮大古典三黄鸡产业,延长产业链的一系列举措。
规模化养殖。岑溪市引导群众养殖古典三黄鸡,并对贫困养殖户实行政策扶持。目前岑溪古典三黄鸡养殖覆盖该市14个镇53个贫困村、个非贫困村,养殖户1.6万多户,年养殖多万羽,共有5万多名贫困群众受益。年该市投入财政资金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免费向53个贫困村发放鸡苗12万羽;今年对贫困群众实施古典三黄鸡养殖产业奖补政策,第一批古典三黄鸡养殖33.1万羽,奖补金额多万元。
一条龙服务。要保证古典鸡的质量,必须轮牧放养,而且还要用“古典”方法规范饲料生产与使用、兽药选择与使用、种鸡饲养、肉鸡饲养。岑溪市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主动充当村民与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两方合作的“红娘”,积极动员和引导贫困户与该公司合作养殖古典三黄鸡。作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许多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培训并保价回收,形成“供产销”一条龙的完整服务链,助力贫困户脱贫摘帽。
延长产业链。通过“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吸收大量贫困户参与,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国多地设立了古典三黄水蒸鸡连锁饭店,在网络平台开设网店,把古典三黄鸡、古典鸡蛋等主打产品推向全国,加盟店家达到多家。年产品销售收入1.7亿多元,预估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多万元。
“我们只需把鸡养好,就能实现致富。”黄警瑞说,因为鸡苗和饲料都是公司给的,平时只用喂鸡和看管,出栏后便可以享受每公斤28元的保价收购。
伏六村第一书记李鑫文介绍,目前,很多村民都在养殖古典三黄鸡,规模不断扩大,该村8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不少家庭借此获得可观收入,成为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岑溪市三黄鸡出栏多万羽,预计今年这一产业可带动多户群众致富,整个产业链可让养殖户获得纯利润3亿多元。
岑溪市委书记罗伟雄表示,该市将引导群众和贫困户科学规模养殖,全力打造“一市一品”岑溪古典三黄鸡产业,并让其“飞”到更多城市的餐桌上。
(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