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赛克的艺术表达 [复制链接]

1#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

马赛克(Mosaic)一词源于古希腊,

意为“值得静思,需要耐心的艺术工作”。

▼▼▼▼

今天说起马赛克,人们的第一反大概是用于屏蔽图像的彩色小方块,或者家居装修中用于厨卫墙面的色彩小瓷片,然而马赛克一词原本的含义却被人们渐渐忽视。马赛克原是Mosaic一词的音译,另一种更专业的翻译叫做镶嵌艺术,是由碎石块、贝壳、色彩玻璃等镶嵌成图案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孔雀与羊》《葡萄与篮子》《孔雀与公鸡》

镶嵌艺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生活于此苏美尔人缺少建筑用的石料只能用黏土做成土砖盖房子,为了增加建筑的防水性,用彩色土钉和陶片装饰墙壁增加建筑的防水性,成了马赛克镶嵌艺术的雏形,经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发展在公元六世纪的罗马和拜占庭美术中创造了辉煌。这种用来装饰教堂、宫殿等的古老艺术形式如今犹如王谢堂前燕,今天也飞入平常百姓家出现在家居生活中,但同时大多被简化难以看到其正真的面目。

▼▼▼▼

而正在青岛市美术馆展出的《意大利镶嵌艺术展》把原汁原味的镶嵌艺术从意大利搬到了青岛,满足观众对异域风情观赏之外,还通过实物图片相结合的形式的展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传统与创新。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战车上的罗马海神尼普顿》

在这次展览是由意大利唯一的专门从事镶嵌艺术教学的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带来的作品,这个年建立的学校保留了罗马镶嵌艺术的传统工艺。在传统工艺中特别强调工艺的细致,正如马赛克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义一样,这是一项“值得静思,需要耐心的艺术工作”。繁琐的敲打、制图、镶嵌工艺体现在每一块小小的石头上,公元前四世纪的庞贝遗址中出土的镶嵌画《伊苏斯之战》甚至用了万块马赛克镶嵌而成。此次展览传统样式作品展示中,就展现了这种细致、典雅的传统风格,题材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普尼顿、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等的作品,利用一颗颗天然石料通过敲打成规则大小、精心镶嵌,排列出阴影和明暗关系,淡雅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更远古的欧洲文明。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希腊酒神狄厄尼索斯和被他灌醉而一败涂地的印度人》

▼▼▼▼

早期的基督教壁画多采用镶嵌壁画来装饰墙面和天顶,由于受到宗教打压,所以早期教堂的建筑并不像后世一般雄伟壮观,而是朴实低调,甚至有些在半地下,然而室内却布满用染色碎石、陶片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壁画,斑斓的色彩效果让进入者感受到神的光荣和神圣。

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中所保存著名的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皇后狄奥多拉及随从》是拜占庭艺术的瑰宝,作品利用拉长的身材和平面化的装饰突出了画面的精神性,本次展厅中的《弗洛伦萨的守护圣人圣·乔瓦尼》用同样的手法,并利用色彩强烈的彩色玻璃,再现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神秘意味。

▲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弗洛伦萨的守护圣圣·乔瓦尼》

▼▼▼▼

在镶嵌画的现代艺术展示环节中,作品利用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本,以镶嵌的手法再现作品向大师致敬,但在表现手法上多表现出和传统的镶嵌手法不同,在展厅灯光的照射下,每颗石块切面上折射出的光泽让这些像大师致敬的作品焕发出比原作更丰富的视觉冲击。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玛雅和玩具船——向毕加索致敬》

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蓝碧嘉是一位美丽迷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明星画家,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几何形人物和明朗的色彩搭配让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在这次展览中一副镶嵌作品复制了她作品的局部,饱和度更强的大块红色玻璃让这幅作品表现出了蓝碧嘉作品中的时尚感。

▲塔玛拉·德·蓝碧嘉作品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向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蓝碧嘉致敬》

毕加索的《斯特拉文斯特》是毕加索为他的好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特素描作品,这幅镶嵌画中把原来通过白描手法削减掉的立体感又重新恢复,利用石块高度的不同,营造出浮雕一般的凹凸效果。

▲毕加索《斯特拉文斯特》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斯特拉文斯特——向毕加索致敬》

慕哈的名字并不为中国的大众所熟知,但是他的作品风格却影响深远,他作品中流畅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让人过目难忘。向慕哈致敬的《紫水晶》用马赛克的形式完美的演绎了穆夏作品中富有装饰性的流线型线条,这些整齐排列的石块总能想到意大利工匠对于手工技术完美的执着。

▲阿尔丰斯·慕哈《宝石》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紫水晶——向捷克画家阿尔丰斯·慕哈致敬》

▼▼▼▼

同时在这次展示中,我们惊喜的发现镶嵌艺术早已脱离开单纯的装饰,赋予这门古老的装饰艺术更多的观念内涵。在一个叫做《生活圈》的作品中,作者用镶嵌的手法做成一个树桩的形状,用不同颜色的石块镶嵌成的年轮,树皮和石子在材料上的对比也让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生活圈》

一件椭圆形上面布满箭头的作品,整体的质感像极了它的名字《塑料形体》,在弗留利镶嵌工艺学校的宣传片中,旁白中讲到“马赛克艺术是用最厚重的材料制作最轻盈的效果”,这件作品将材质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塑料质感》

▼▼▼▼

在信息社会里,马赛克是数码图像的处理中,把影像特定区域细节劣化并造成色块打乱的效果,让画面呈现出一个个小格子的组成,这样的图画失去了指向作用的细节,然而在正真的马赛克艺术中,艺术家却用一个个小碎块努力把图像的每个细节特征表现出来,用一种几乎是消磨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块面,把手工的特征表现到完美。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能沉浸在这个展览中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向意大利画家谭克雷迪·帕马吉阿尼致敬》局部

扫描以下

分享 转发
TOP
2#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

马赛克(Mosaic)一词源于古希腊,

意为“值得静思,需要耐心的艺术工作”。

▼▼▼▼

今天说起马赛克,人们的第一反大概是用于屏蔽图像的彩色小方块,或者家居装修中用于厨卫墙面的色彩小瓷片,然而马赛克一词原本的含义却被人们渐渐忽视。马赛克原是Mosaic一词的音译,另一种更专业的翻译叫做镶嵌艺术,是由碎石块、贝壳、色彩玻璃等镶嵌成图案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孔雀与羊》《葡萄与篮子》《孔雀与公鸡》

镶嵌艺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生活于此苏美尔人缺少建筑用的石料只能用黏土做成土砖盖房子,为了增加建筑的防水性,用彩色土钉和陶片装饰墙壁增加建筑的防水性,成了马赛克镶嵌艺术的雏形,经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发展在公元六世纪的罗马和拜占庭美术中创造了辉煌。这种用来装饰教堂、宫殿等的古老艺术形式如今犹如王谢堂前燕,今天也飞入平常百姓家出现在家居生活中,但同时大多被简化难以看到其正真的面目。

▼▼▼▼

而正在青岛市美术馆展出的《意大利镶嵌艺术展》把原汁原味的镶嵌艺术从意大利搬到了青岛,满足观众对异域风情观赏之外,还通过实物图片相结合的形式的展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传统与创新。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战车上的罗马海神尼普顿》

在这次展览是由意大利唯一的专门从事镶嵌艺术教学的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带来的作品,这个年建立的学校保留了罗马镶嵌艺术的传统工艺。在传统工艺中特别强调工艺的细致,正如马赛克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义一样,这是一项“值得静思,需要耐心的艺术工作”。繁琐的敲打、制图、镶嵌工艺体现在每一块小小的石头上,公元前四世纪的庞贝遗址中出土的镶嵌画《伊苏斯之战》甚至用了万块马赛克镶嵌而成。此次展览传统样式作品展示中,就展现了这种细致、典雅的传统风格,题材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普尼顿、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等的作品,利用一颗颗天然石料通过敲打成规则大小、精心镶嵌,排列出阴影和明暗关系,淡雅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更远古的欧洲文明。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希腊酒神狄厄尼索斯和被他灌醉而一败涂地的印度人》

▼▼▼▼

早期的基督教壁画多采用镶嵌壁画来装饰墙面和天顶,由于受到宗教打压,所以早期教堂的建筑并不像后世一般雄伟壮观,而是朴实低调,甚至有些在半地下,然而室内却布满用染色碎石、陶片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壁画,斑斓的色彩效果让进入者感受到神的光荣和神圣。

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中所保存著名的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皇后狄奥多拉及随从》是拜占庭艺术的瑰宝,作品利用拉长的身材和平面化的装饰突出了画面的精神性,本次展厅中的《弗洛伦萨的守护圣人圣·乔瓦尼》用同样的手法,并利用色彩强烈的彩色玻璃,再现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神秘意味。

▲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弗洛伦萨的守护圣圣·乔瓦尼》

▼▼▼▼

在镶嵌画的现代艺术展示环节中,作品利用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本,以镶嵌的手法再现作品向大师致敬,但在表现手法上多表现出和传统的镶嵌手法不同,在展厅灯光的照射下,每颗石块切面上折射出的光泽让这些像大师致敬的作品焕发出比原作更丰富的视觉冲击。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玛雅和玩具船——向毕加索致敬》

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蓝碧嘉是一位美丽迷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明星画家,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几何形人物和明朗的色彩搭配让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在这次展览中一副镶嵌作品复制了她作品的局部,饱和度更强的大块红色玻璃让这幅作品表现出了蓝碧嘉作品中的时尚感。

▲塔玛拉·德·蓝碧嘉作品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向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蓝碧嘉致敬》

毕加索的《斯特拉文斯特》是毕加索为他的好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特素描作品,这幅镶嵌画中把原来通过白描手法削减掉的立体感又重新恢复,利用石块高度的不同,营造出浮雕一般的凹凸效果。

▲毕加索《斯特拉文斯特》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作品《斯特拉文斯特——向毕加索致敬》

慕哈的名字并不为中国的大众所熟知,但是他的作品风格却影响深远,他作品中流畅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让人过目难忘。向慕哈致敬的《紫水晶》用马赛克的形式完美的演绎了穆夏作品中富有装饰性的流线型线条,这些整齐排列的石块总能想到意大利工匠对于手工技术完美的执着。

▲阿尔丰斯·慕哈《宝石》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紫水晶——向捷克画家阿尔丰斯·慕哈致敬》

▼▼▼▼

同时在这次展示中,我们惊喜的发现镶嵌艺术早已脱离开单纯的装饰,赋予这门古老的装饰艺术更多的观念内涵。在一个叫做《生活圈》的作品中,作者用镶嵌的手法做成一个树桩的形状,用不同颜色的石块镶嵌成的年轮,树皮和石子在材料上的对比也让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生活圈》

一件椭圆形上面布满箭头的作品,整体的质感像极了它的名字《塑料形体》,在弗留利镶嵌工艺学校的宣传片中,旁白中讲到“马赛克艺术是用最厚重的材料制作最轻盈的效果”,这件作品将材质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塑料质感》

▼▼▼▼

在信息社会里,马赛克是数码图像的处理中,把影像特定区域细节劣化并造成色块打乱的效果,让画面呈现出一个个小格子的组成,这样的图画失去了指向作用的细节,然而在正真的马赛克艺术中,艺术家却用一个个小碎块努力把图像的每个细节特征表现出来,用一种几乎是消磨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块面,把手工的特征表现到完美。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能沉浸在这个展览中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

▲弗留利镶嵌工艺师学校《向意大利画家谭克雷迪·帕马吉阿尼致敬》局部

扫描以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